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论汉字形体演变中的类偏旁(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8 《语文研究》 陈春雷 黄德宽 参加讨论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而且由于俗体使用得非常广泛,传统的正体几乎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东方六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色,唯有秦国文字里继承旧传统的正体“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7]58秦文字既有整齐匀称的篆书,也有简率便捷的隶书,但在总体特征上二者都趋向草简,尤其是在隶变普遍发生的情况下,汉字的符号性大大增强,以致形体讹变现象十分突出,突破汉字构形的类偏旁大批出现。如“贞”字所从的“鼎”讹为“目”,“福”“富”所从的“畐”讹为“酉”,“若”字讹为“艹”和“右”的合形,独体的“龙”字中的卷体形解散独立为“巳”形,等等。即使是定型的规整圆转的小篆,同样也出现了若干类偏旁,如“ ”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到了小篆里被分割为“方”和“人”两个并无偏旁构形功能的类偏旁。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隶是隶书的进一步发展,“线条离析、笔画黏合、形体讹变”等隶变现象继续发生,[3]485并最终完成了隶书的定型。汉隶的符号化程度比秦隶更高,类偏旁化在汉隶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那些相近的篆体字形隶变后发生偏旁类化,如“春、泰、奉”等字,在汉印或马王堆简帛中篆书上部写法接近,后来经线条、笔画的变形、省并后混同为“”形类偏旁;另一方面早期隶书形体进一步变异成类偏旁,如秦简中从衣从毛的“表”,“衣”上部的“亠”形与“毛”分离,到了汉碑中这两部分结合成“”形类偏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汉隶发展而来的楷书逐渐成为主要字体,由于“楷隶的主要区别是笔形的变化,在结体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18]48字形结构也就不会因字体演变而有什么大的突破,因而类偏旁化的现象非常罕见。另外,“汉字进入楷书阶段之后”,“字体就没有大的变化了”,[7]101所以因字体变化而导致的类偏旁化就基本停息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