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白于蓝.汉字理论与汉字发展研究之扛鼎力作——评《古汉字发展论》[J].学术界,2014(7). [2]何华珍.汉字发展研究的三维视角——《古汉字发展论》简评[N].光明日报,2014-10-27(15). [3]黄德宽,常森.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J].语文建设,1994(12). [4]黄德宽,等.古汉字发展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6]刘钊.古汉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沙宗元.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初探[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9]沙宗元.汉字研究中的一组术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10]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1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5]姚孝遂.论文字形体的整体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5). [16]易本烺.字辨证篆[M]//同治八年(1869)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240册“小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臧克和.结构与意义[C]//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8]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9]赵杏根,陆湘怀.实用中国民俗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