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理论探索二十年 从 CNKI上1993-2014年收录的以“网络语言”为篇名并含相关理论阐述的文献中可以得出网络语言理论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 1.概念描述(1994年)。早期绝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网络语言的概念及词语构成,收集整理网络词语,总结、概括网络语言现象和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探讨,了解网语词语特点及其构成等。如上文提到的几本词典,以及于根元教授2001年编著的《网络语言概说》,刘海燕2002年编著的《网络语言》等,这些专著提升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了解。 2.构词理论(2003年)。语言变化突出体现在词汇变化上,网络词汇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的特点,因此学者们很快将研究视角转向构词方面。网络语言的构词研究相关文献是2003年武丽梅[24]从字母词的分类、字母词构词特点和构词规律三方面系统地阐释字母词的构词,这是知网上最早可见的构词相关研究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学者研究网络语言构词的视角也不断扩大。如潘幼萍等从隐喻角度[25][26][27]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构词,魏蓉[28]从类比角度研究了网络语言的构词法。学者们还拓展了网络语言研究语种,如孙守峰[29]研究了日语网络语言构词特点,杨钦翔[30]、张静[31]和刘智慧[32]对比研究了汉英网络语言构词法。学者对网络语言词汇的研究从单纯的词形罗列逐渐深入到构词法研究,给网络语言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持久研究的道路。 3.认知理论(2005年)。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网络语言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种认知思维方式,体现出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规律。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学者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语言是从隐喻与网络构词开始的[26][27][33][34],但文章总量不多。2005年出现了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文章[35],之后认知理论被用于分析网络语言生成,如郑艳霞(2007)[36]从认知视角探索网络语言的生成理据;翟秀霞[37]进行了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随后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多,认知角度的研究为网络语言的生成提供了更深刻、更新颖的理论分析工具,让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了网络语言的生成及其变化。 4.模因理论(2006年)。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仿。模因可被看作是任何通过模仿现有事物形式而生成的并可为事物传播提供促进机制的事物,模因论因此被应用于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机制研究。我国最早用模因理论研究网络语言的学者是李国防[38],他从模因理论的视角探讨网络语言的生存能力。此后,学者们从模因角度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复制和传播[39]、网络语言的变异[40]、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41]等。通过模因生成的网络语言例子随处可见,如:模因“范跑跑”的ABB词汇构成法而生成的“楼歪歪”、“楼脆脆”,模因“郭美美”而生成的“卢美美”等,它们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在增加语言词汇数量的同时,又增添了网络语言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