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来自CNNIC统计数据,截止时间是2013年12月31日。 [2]彭嘉强:《尊重创新讲究规范———谈谈网络流行语的规范》,《语文建设》,2001年第8期。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5]朱晓彧、冯美:《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 体”为例》,《河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6]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7]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1期。 [8]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174页。 [9]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页。 [10]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7页。 [11]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9页。 [1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三联书店,1994年,第8页。 [13]孙丽萍:《<咬文嚼字>专家解读2013年“热词”是怎么火起来的?》,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2/18/c_118612974.htm,2012年4月30日。 [1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15]闫昆仑、徐刚:《卖肾者调查:确实有人为买iPhone而卖肾》,http://mobile.163.com/12/0326/12/7TH8JGSG0011665S.ht-ml,2014年5月6日。 [16]《汉语盘点 2013》,http://kejiao.cntv.cn/special/2013hypd/,2014年5月8日。 [17]《我爸是李刚》,http://baike.baidu.com/view/4534118.htm?fr=aladdin,2014年4月30日。 [18]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19]肖小穗:《传媒批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20]《半月谈:网络流行语变化背后的民众焦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11/22/c_12803417.htm,2014 年5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