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国家通用的语言,但其国际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的。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会员国使用,“有其名无其实”。汉语在联合国之外的国际组织里甚至“既无名也无实”。许多国际会议,基本上不把汉语作为会议语言。在国际贸易、教育、科技等领域,汉语也几乎没有什么地位,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论文也要翻译成外文。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华人比较集中,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但即使在这些国家,汉语也处于弱势,其强势语言是英语和马来语 (印尼语)。 语言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表现在多边外交、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经贸科教的交流中。其次表现在外语学习中,即有多少人把它作为外语来学习。近些年,“汉语热”的话题常现报端,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世界上建了几百所,汉语国际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看好中国,学习汉语。但是就实际数据来看,世界上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数,远赶不上将英语、德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数。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汉语之外,国际上也有不少人愿意学习藏语、维吾尔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但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国际教育问题,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教育主导权也没有掌握在国人手中。语言教学要通过课文来实现,课文里面有文化、有观念,少数民族语言的国际教育,是国人的责任,同时也关系到中国语言的国际影响力,关系到国际上能否正确、全面地认识中国。 其实,国家处理国内事务的语言能力也并不充足。现在政府公务人员、大众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用国家通用语言处理国内事务。但是农村地区方言流行,粤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等还是中国港、澳、台地区的重要交际工具,不懂方言,国家的很多事务没法处理。而我国目前已经有至少8%—10%的孩子一出生就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方言,他们逐渐失去了方言能力,“双言人才”存在危机。在民族聚居地区,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也不能很好处理民族事务。现在已经有不少少数民族子弟不会说母语,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主动性更是不足,民汉双语人才存在危机。 我国的语言能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新需求。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已为当论之事,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