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 袁毓林 参加讨论

    我们侧重于描写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反映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因此,不单独设立论元结构、事件结构、词汇继承结构,而是把相关的语义知识统统包含在物性结构中,特别是分别融入有关物性角色的描述中。这样,我们的物性角色的数量和类型也将不同于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论。 
    具体地说,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Huang,et al.2010:130)。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1959:1,3);哲学(philosophy)作为一门关于智慧(-sophy)的学问,其任务就是说明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原因,弄清楚事物的“为什么”这一问题。在其《物理学》(Physics)第二卷第三、七章、《工具论·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第二卷第十一章③和《形而上学》(Metaphysics)第一卷第三章中,亚里士多德(1990,1991,1993)发展出了说明性因素类型论(即“四因说”);假定存在着有限的(即四个)解释性条件和因素(explanatory conditions and factors)④,说明具体的事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都缘自下列四种原因⑤: 
    (1)质料因(material cause)。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种东西,即构成事物的原始质料,就好比造房屋的砖瓦、做床的木料、雕塑铜像的青铜,等等。 
    (2)形式因(formal cause)。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构成事物的样式和原型,就好比造房屋的图纸、建筑师头脑里的房屋原型、床的结构模样、塑像的构形或轮廓,等等。 
    (3)动力因(efficient or moving cause)。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或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即推动质料变成形式的力量,就好比把砖瓦变成房屋的建筑师、做床或雕像的匠师及其制作或雕塑行为,等等。 
    (4)目的因(final cause)。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所追求的目的,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就好比建房屋是为了居住、做床是为了睡觉、雕像是为了供人欣赏等等。 
    在这四因中,质料因是形成事物的基础。但是,质料因本身是消极被动的,只有在形式因所需要的一定动力的作用下,并根据形式因所规定的目的,质料才能变成形式⑥。这样,形式因似乎包含了动力因和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又把他的四因说只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⑦。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这种学说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因,因而自诩这一学说是他自己最大的功绩⑧。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面相和终极原因的探索,对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汉语名词的物性角色的数量和定义等具体技术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应用需要而调整和重设。 
    2.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述体系 
    我们借鉴生成词库论关于词项的语义表达、特别是物性结构的有关学说,但又根据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并且从服务于汉语国际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这种应用需求出发,来设计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的描述体系。具体地说,我们不单独设立论元结构、事件结构、词汇继承结构,而是把相关的语义知识统统包含在物性结构中,特别是分别融入有关物性角色的描述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