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1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方言》(京)2009年第3期 王洪君 参加讨论

    ●BⅤ元明清北方通语
    从《中原音韵》开始,北方通语平稳地向现代北方音演化。《中原音韵》较前一阶段最主要的变化有:宕江合流、曾梗合流,新生了车遮韵、入声韵消失等。《中原音韵》之后又发生了-m尾韵消失、桓欢合流、见系开口二等腭化、尖团合流等重要演变。
    以上变化中,桓欢并入寒山、宕江合流、-m尾韵消失在北方和吴语湘语中都已完全推平(不排除是平行变化);曾梗合流和车遮韵只是以文读音的身份进入了山西核心地区及南方各大方言;入声消失、尖团合流则未对大多数方言发生影响(直至民国时期,北方地区的文字和戏曲教习还保留入声和尖团对立)。
    伍 余论
    汉语方言音韵的特点是,汉语的各大方言均有不同时期北方通语的源头,从北方方言分裂出来后,既有自身的演变,也有更晚阶段北方方言文读层的进入。北方通语的演变分阶和南方方言的分裂和层次叠加都与北方社会大动荡引发的居民或政权迁徙有关。本文提出的综合了谱系树、波浪说、层次理论、演变续断理论的新模型针对汉语的这一特点进行了调整。
    运用这一模型,综合汉语音韵文献和汉语方言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试图展示,汉族居民进入某地的最早时间,不等于该地汉语方言起点的时间。如果在后来的方言竞争中,一个方言被权威方言完全推平,则该方言的起点只能从推平后算起。因此,我们必须先运用历史比较法得出一个方言原始语的音类,再通过与音韵文献的比较,根据“具有通语某阶的创新”和“不具有通语后一阶的创新”两方面的条件,才能确定各个方言从北方方言分裂的节点和所叠加各个文读层的北方方言原点的阶点。
    由上面的论述还可以看出,我们主张文读是北方通语在某一方言地区占据了极大的政治文化优势的时期才得以层次的身份进入的,而不是北方通语每发生一个音变就传到其他方言成为层次。采用这样的主张,是因为我们在调查闻喜方言的时候发现,在1958年之前,当地的文读还是知系合口字的声母为唇齿音pf、、f,假开三、咸山开三四入知章组的韵母为iε,直到大力推广有明确音值标准的普通话后才出现新文读,尽管这些变化在北京早已完成。
    本文提出的模型针对过去研究忽视了的若干方面作了改进,但还难言完善。很明显的是,它未能涵盖影响汉语音韵史发展的全部因素,比如与其他民族语言长期共处同一地域、彼此密切接触而发生的影响,被替换语言留下的底层等等,而这些都是研究具体的区域语音史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对于汉语各大方言音韵演变的粗略描述,更仅局限于目前笔者的个人所知,有待于各个区域语音史的深入研究来不断修正。抛砖引玉,我们期待着。
    注释:
    ①引自王超贤老师2006年1月在北京大学音韵学沙龙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陈保亚.1996.《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北京)语文出版社.
    [2]陈忠敏.2009.历史比较法与汉藏语研究,《民族语文》第1期.
    [3]丁邦新.1982/1998.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清华学报》新14卷1、2期,1982;《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丁邦新.1988/1998.吴语中的闽语成分,《史语所集刊》59本1分,1988;《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1933.《中国分省新图》(第1版),(上海)申报馆.
    [6]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1939.《中华民国分省新图》(第4版),(上海)申报馆.
    [7]耿振生.2001.《音韵通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8]何大安.2008.速率与续断——音韵史研究的新视角,《语言学论丛》3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9]麦耘.2009.从粤语的产生和发展看汉语方言形成的模式,《方言》第3期.
    [10]潘悟云.2004.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59-67页,石锋、沈钟伟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1]潘悟云.2007.历史层次分析的目标与内容,《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22-35页,丁邦新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2]汪锋、王士元.2005.语义创新与方言的亲缘关系,《方言》2005年第2期.
    [13]王福堂.1999/200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第一版/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
    [14]王洪君.1986/1992.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硕士论文,发表于《语言学论丛》17辑122-1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5]王洪君.2006a.层次与演变阶段——苏州话文白异读析层拟测三例,《語言暨語言學》第七卷第一期(2006年1月)63-86页,台北.
    [16]王洪君.2006b.文白杂配与析层拟测,《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六:山高水长——丁邦新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351-370页,2006年8月,台北.
    [17]王洪君.2008.历史比较和语言接触理论与汉语方言的层次和分类研究,《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394-40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8]王力.1985.《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项梦冰.2004.客家话古非组字的今读,《语言学论丛》第2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项梦冰.2005.《客家音韵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
    [21]徐通锵、王洪君.1986.《说变异——山西祁县方言音系的特点及其对音变理论研究的启示》,《语言研究》第1期.
    [22]徐通锵.1991.《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3]徐通锵.2004.音变的规律和汉语方言的分区,《南开语言学刊》第四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4]袁家骅.1960/1983.《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25]曾世英、方俊[编].1948.《中国分省新图》(战后订正版),(上海)申报馆.
    [26]张光宇.1989.闽方言音韵层次的时代与地域,《清华学报》第19卷第1期.
    [27]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1989.《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