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1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方言》(京)2009年第3期 王洪君 参加讨论

    ●BⅢ晚唐五代的北方通语
    南北朝之后,初唐中唐的社会相对稳定,通语语音有较稳定的变化。根据《切韵》同用条例,中唐时期北方方言明显的共享创新是《切韵》的多个韵发生了合并,重韵不再对立。声母方面则有唐中期天宝年间的舌头舌上完全分化(《晋书音义》的反切)。轻重唇分化比较复杂,它在初唐长安音中(据颜师古的反切)已有反映,但当时多半还是不对立的变体区别,所以《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晋书音义》的反切,甚至晚唐的守温三十字母还没有分出与重唇对立的轻唇声母。
    晚唐五代社会陷入动荡,音系开始激烈变化,同时地方音系的分歧加大。根据朱翱反切和36字母等材料,这一时期北方通语接受的共享创新主要在声母方面,非敷奉母已经变为擦音并与帮滂亚形成对立,而微母仍是鼻音。由于在北方通语的下一阶段上微母也变为擦音,所以微母读鼻音是与下一阶段区分的最好证据(麦2009)。另外,下一阶上北方通语发生了入声韵尾的合一,所以属于本阶且未发生下阶创新的特点——入声区分-p、-t、-k三个韵尾,也是判定是否属于本阶的重要证据(麦2009)。
    全浊声母的清化、次浊上归清上、全浊上归浊去在晚唐的一些北方方言已有发生,但似乎尚未被通语采纳。
    第三阶上,由北方通语●BⅢ直接分裂出去的方言有粤方言,从三阶赣语◎GⅢ分裂的有客家方言,以●BⅢ为文读原点的有赣方言。
    ○YⅢ:粤方言的起点。粤方言与晚唐五代通语(●BⅢ)共享如下晚于《切韵》的创新特征:重韵合流、三四等韵合流、非敷奉擦音化而微母保持鼻音;但又与下一阶宋代北方通语(●BⅣ)有如下不同:次浊上不归清上而归阳上、全浊声母不是平送仄不送而是平上送去入不送、入声保留-p、-t、-k韵尾。
    OKm:从重韵和三四等合流看,客家方言与粤方言一样属于晚于《切韵》但早于宋代的晚唐五代层次。但它也留有一些更古老的特征:不少非敷奉仍读塞音而未擦音化;个别江韵字韵同通摄;个别章组字声母同见系。这些更古老的特征应该追溯到更早阶段的北方通语。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晚唐五代的赣语并未被同时期的北方通语完全推平,它吸收了同阶北方通语的特点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更早期北方通语的一些特征。宋末乱世元兵入侵,原赣南地区保留了更早北方通语特点的一部分居民进入闽西,在避开了南北通道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生了不同于赣语的独特的创新演变(如次浊上归阴平),形成客家方言。与躲入闽西的客家人群不同,未进入闽西仍处于南北通道上的赣语居民与同阶北方方言的接触密切,非敷奉仍读塞音等古老特征反而没有保持住。
    ◎GⅢ+:赣方言同样共享●BⅢ的重韵合流和非敷奉擦音而微母鼻音的特征,且微母鼻音因之后文读的再覆盖而表现为今天的白读。
    粤客赣在元音格局上十分一致,都是低元音韵(≈外转)的主元音一等大多为、二等为a的类型,这三个方言也都比较好地保持了-p、-t、-k三个韵尾(赣语的大多数土语因与北方接触密切而有所简化)。这些共同点应该与唐永乐年间开通了粤北大庾岭,从中原—江西—广东形成了新的直线交通通道而带来的大量北方移民有关。朱熹曾说:“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朱子语类》一百三十八卷)据此我们设想,粤客赣共同的元音格局属于晚唐五代北方通语的层次。从中唐到晚唐,特别是晚唐五代到达粤北韶关地区的大量北方移民,形成了今粤语人群的主流,他们在宋末元兵入侵时从粤北迁徙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逐渐取代了原来以广西为中心的地方通语的地位。赣语是在《切韵》层次上又叠加了晚唐五代层次。客家话则并非由北方方言直接分裂而来,而是由第三阶赣语白读层分化而来。
    ●BⅣ宋代北方通语
    根据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北宋洛阳音的主要创新有①声调次浊上归清上、全浊上归浊去,②全浊声母出现与清声母平送仄不送的配对,③非敷奉三母合流而微母变为擦音,④入声改配阴声(这说明-p、-t、-k韵尾合一为)。但从宋—西夏对音和同时期其他韵书来看,声母的两个特点北宋时期即使在北方方言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在宋西北方音中全浊声母是平仄一律送气,轻唇音是分为非/敷奉/微三类(音值当为)。
    根据南宋韵图(如《切韵指掌图》)、朱熹反切和词人用韵,北宋洛阳音的上述四个特点已经为南北通语所接受,并且韵母归并成了13摄两呼四等的新格局(16摄中宕江、曾梗、果假配成一二等,止蟹发生重组、支思韵产生)。
    第四阶上从北方通语●BⅣ分裂出去的方言有湘方言和山西的一些次方言。
    ○X Ⅳ湘语的起点湖南及周边地区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独立的大方言,但由于早在中唐以前湖北湖南广西就一直是中原下来的主要通道,所以这一地区受历代北方话的影响很大。但中晚唐赣粤新通道开辟之后,原通道的作用有所下降,最明显的效果是湖北湖南这一线没有替换为低元音韵(≈外转)的主元音一等为、二等为a的唐代北方型韵母格局。今湘方言(老湘语)与北方通语不一致的特征能够追溯到的最早起点仅在宋代,且只有保留全浊声母这一条,其他变化均同宋代通语。
    ○J Ⅳ山西晋南、晋中、吕梁、忻州四个次方言与北方通语的分歧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这几个次方言与宋代北方通语未共享全浊声母平送仄不送的变化,且各个次方言全浊声母清化后归并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晋南一律送气、晋中一律不送气、吕梁忻州平入送上去不送。其他变化同宋代通语。
    闽语中的第二层文读和吴语中的第一层文读。由于南宋王室南迁至杭州、朱熹等人在闽北开设书院,这一时期的北方通语应该进入了吴、闽并形成了新的层次。闽语有全浊声母平送仄不送、非组擦音化、次浊上归清上/全浊上归浊去的宋代北方层次,入声韵尾合一则应该是方言自身的演变。吴语文读层有非组擦音化、入声韵尾合一的层次,但未接受全浊声母的清化和次浊上归清上的归派。
    宋代以后的阶段,只发生了北方方言对某些地方方言的推平和替换(如新生了西南官话),和已形成的大方言之间的移民和方言接触,没有再分裂出新的大方言,全国的方言类别渐趋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