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李志茗:《赵凤昌藏札》的整理与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澎湃新闻 newdu 参加讨论

    功夫在诗外
    书信因具有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陈智超先生曾撰文谈书信的利用与整理,认为利用可分为初次利用和二次利用两个阶段,整理则包括五方面内容:1、认字,作出释文;2、认人,即确定写信人、收信人和信中提及的人;3、认时,即确定写信和收信的时间;4、认地,即确定写信和收信地点;5、认事,即解读书信的内容。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并不是根据上述原则就能解决问题,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最后他感慨“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做好书信的整理工作,除了理解书信内容以外,同时也要广泛搜集并正确利用相关的文献”,如正史、实录、诗文集、笔记、书画集、族谱、地方志、书目以及有关书信等等。
    诚然如此,整理书信难度很高,除了熟悉文献之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如书法、文学、历史等,这些要靠平时博览群书,大量积累。《赵札》是一份江南文献资料,反映了转型时代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政治诉求和精神样貌,洋溢着江南特有的韵味、精神和文脉。因此,欲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研究,除了上述知识广博外,首先要熟悉江南历史尤其是上海的历史。众所周知,上海是联结近代东西方的桥梁,是了解近代中国的钥匙,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赵札》主要是在上海生成的,不熟知上海以及江南的历史,就无从了解《赵札》中的相关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史实。
    其次要了解江南士人地缘、血缘、业缘、学缘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上海是个商业城市、移民城市,大部分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以商人和游民为主。自太平天国战事发生后,江苏、浙江籍移民急剧增多,成为主体,并且两省的豪族士绅也丛集沪上,使上海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到来动摇了商人在上海的主导地位,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令人羡慕的光环:功名与人脉,地方执政经验,财富,信奉儒家学说,尊崇传统道德”,“他们对开拓新的经济环境和对未知的政治社会责任有着共同的担忧”,所以能够团结一致,主动担负领导责任,发挥很大的影响力。而这些人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亲戚或世交,如果事先一无所知,也难以厘清《赵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影响识读和理解。
    第三要充分掌握江南地方文献。江南市镇繁荣,经济发达,相应地人文荟萃,文化水平很高,不仅文人文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就是地方文献也多如牛毛,如方志、家谱、碑刻、乡土史书等大量存在。因此叶舟认为“城市史或地方史的研究,其实就是一个重新利用和发掘地方历史的机会,可以通过这种研究,对本地的地方资料,如方志、家谱、民间传说、档案等资料等做一个很好的发掘和整理”。他以自己研究清代常州历史为例,广泛涉猎各种资料,“方志、笔记、文集、档案等无不翻阅”,除了图书馆、档案馆之外,还实地调查,走访民间收藏家,“仅翻阅的清代至民国时的诗文集便已经达数百种,家谱也达上百种”。常州一地如此,江南其他区域特别是像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更不用说了。《赵札》中的作者约300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常州的,但更多的是江南的其他地方。因此要了解这些作者及其书信背后的故事,也应建立在广泛阅读他们的文集乃至挖掘所在地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否则必然不利于《赵札》的整理研究。
    第四要重视制度性传播媒介的成长及其影响作用。晚清是一个转型时代,在这个时代,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扩张,它们“同时出现,互相影响,彼此作用,使得新思想的传播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峰”,由此所营造的公共空间,成为新型知识阶层参与政治和发表意见的重要管道。上海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特殊地位,是近代中国上述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发源地和中心,量多质优,生机勃勃,这些在《赵札》中也有反映和体现。整理研究《赵札》,一方面要关注它们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还要追踪它们所表达和传播的内容,以互相对照和印证。尤其后者以连续性的出版品为主,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没有长时间的阅读和积累,短期内根本看不过来。
    遗憾的是我从未涉足区域史研究,对江南的历史所知不多,而恰恰江南是区域史研究的显学,近百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不仅成果突出,蔚为大观,研究方法和理论也自成体系,非常成熟。自己缺乏相关训练,短板突出,基础薄弱,资料收集很少,贸然闯进江南研究相对薄弱的新史料发掘、整理和研究领域,自然是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备受煎熬,饱尝艰辛,收获却很可怜。
    学术研究是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我对《赵札》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来要到这个房间,却走进了那个房间。《赵札》确如富矿,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艺术等各领域,只有博学多识、功力深厚、积淀甚丰的学者才能胜任。我水平有限,又第一次面对未经整理的江南地方文献这样的课题,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均非常陌生,就像犀牛闯进瓷器店,完全失去了方向,左冲右突,碰了多次壁,费了很大劲,才勉强找到仿佛若有光的出口。但不管怎样,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于我而言,对《赵札》的整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我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力争拿出比较系统完整的东西出来,呈现给学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