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正在当代青年艺术家内心深处根植下自信与骄傲。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也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在艺术探索之路启程时,不约而同的选择 艺术上的溯源与回望,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以下简称“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本月20日起陆续上演的九部委约作品中,有半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创作:音乐剧场《霸王》以琵琶与笛子的拟人化演奏展现《霸王别姬》这一千古绝唱;昆剧《长安雪》以传统的四功五法演绎镜鉴当下的晚唐爱情传奇;小剧场实验越剧《再生·缘》甚至把小提琴、吉他和三弦加入舞台表演中;而跨媒介音乐会《无名之镜》,更通过充满想象力与科技感的视觉影像与现场装置设计,让中国笛的演奏有了丰富的观演体验…… 于创新中见传统,在传统中求变革。无论是东西方艺术样式的融合跨界,还是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手段的变化最终还是为寻找文化上的精神认同。正如多年一直关注艺术家“扶青计划”,积极推动其中项目“走出去”的美国亚洲协会全球表演艺术与文化策略总监瑞秋·库珀所言:“我期待这些作品不但可以直达观众内心,带给他们新的思考,更能让海外观众借此更了解中国,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实力。” 呈现古老文化的当代质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给予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即便是千百年前的宫商角徵羽、唱念做打舞,依旧可以通过当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与时代赋予的广阔眼界与艺术理念,令其跨越时空,彰显出新的艺术质感。 《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这是民族乐器琵琶最为著名、也最见功力的两首古曲。作为上海民族乐团琵琶声部的首席演奏家俞冰,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已演奏了千百遍。如何打破传统欣赏模式,带来更丰富的戏剧性? 一个“演奏—戏剧化”在创作中逐渐成型。舞台上,操持琵琶的“霸王”一袭红衣,吹奏笛子的“虞姬”一身素衫。作品还融入古筝、中阮等几种民族乐器,每种乐器对应一个角色,或独奏,或以对话方式交叠呈现。虽然是创新的演剧方式,可曲目则以古曲为主:以《梅花三弄》《幽兰逢春》描绘霸王与虞姬的互诉衷曲,鸿门宴之后出现的《十面埋伏》则勾勒出项羽的落寞。俞冰说:“如果说一般的民乐演出中,乐手是演奏家的话,那在我们的这出音乐剧场中,乐手就是演员。” 此前工作坊的片段展示,俞冰的一段《霸王卸甲》演奏,惊艳了瑞秋·库珀。她悄悄拿起手机录完整首,忍不住感慨:“这技艺真让我叹为观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