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简·奥斯丁的传记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国外文学》2015年第201 龚龑 参加讨论

    三、奥斯丁传记的当下风格
    传记风格的变化,也和英美当下学术风气相关。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器物和身体越来越成为关注要点。《绅士的胃口:19世纪小说中的饮食》(2009)提到,《爱玛》中的伍德豪斯先生,饮食素淡,以稀粥、煮鸡蛋等为主,甚至希望村民的饮食都像他一样。如何来解释这样的饮食习惯呢?19世纪初,英国时兴罐装食品,但这类食物不够新鲜,且引发了中毒事件;另外,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新潮的法国厨师避祸于英国,他们带来沙司等调味料往往遮掩了食物的原味。摄政时期的英国,民众对社会政治的担忧普遍存在,这是爱玛父亲食谱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他信赖地产食品的主要动因。爱玛爸爸讨厌蛋糕,这说明,他根本不信任法国厨师,“绅士的胃口”也免不了政治的含义:雅各宾分子正在侵蚀着英国的本土文化。
    当然,物和物、器物与小说创作,如何巧妙地联系和诠释,还得动一番脑筋。《成为奥斯丁》引用赛耶斯(Dorothy L.Sayers)的小说《校庆之夜》(1935)来开场:“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一如事实本身,都是重要的参考。”(30)该书的章节安排,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传记叙事传统,改用以主题来联缀各章,比如“遗嘱”、“场景”、“身体”等等。“身体”一章指出,奥斯丁的后期小说超越了从家庭和时代哲学辩论中继承的主题,“进入了新的疆界”。究竟如何编织传记材料,融入“身体”主题呢?1816年3月,亨利经营的银行倒闭,奥斯丁家四兄弟都卷入其中,李-佩罗特舅舅遭受了最大损失。1817年初,身体状况刚刚好转的奥斯丁,立刻着手一部新小说,“她负担不起停止写作的生活”。《桑迪顿》充满经济投机的景观,也许奥斯丁是在追问金融投资的动因:哥哥爱德华和舅舅李-佩罗特如此富有,冒这么大的风险,何必呢?其实,奥斯丁比这些人更需要经济保障,姐妹俩始终期待舅舅留下点遗产,传记末章告诉读者,这样的希望再次落空了。《成为奥斯丁》的首章题为“遗产”,一份家族遗产落到了男性继承者手中,仿佛奥斯丁一家的命运多舛都与此息息相关。(31)《理智与情感》第一章写道:“老绅士死了,开读遗嘱,结果跟其他遗嘱一样,有人高兴,有人失望。”就像小说中的达什伍德母女,奥斯丁母女得到的总是“失望”。
    “身体”的第二条线索,则是奥斯丁家女人们的健康状况。奥斯丁身体不适,嫂子和侄女怀孕,这样的细节在本章中重复出现。奥斯丁身边的已婚女人,大多过着单调、促狭的生活,“生育孩子”近乎占据她们的整个生活,甚至夺去她们的生命。奥斯丁的两位嫂子,均死于难产;哥哥爱德华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范妮的继母,一次接一次的怀孕,身体也垮掉了。1817年3月,奥斯丁仅能局促于病榻上,高烧一直不退,身体状况极差。此时,侄女安娜又怀孕了,离她生完第二胎,仅七个月之隔。奥斯丁致信依旧未婚的范妮谈及安娜:“可怜的东西(Animal),不到三十岁,她就会精疲力竭。我真替她难过。”女性的生活模式和男人息息相关,《桑蒂顿》中的爱德华先生受性欲驱动,代表了男人的性取向,奥斯丁于此呈现出“最具颠覆性的一面”。这本小说原来的题目是《兄弟》,或许奥斯丁正在反思兄弟之所为:“为何他们不多尊重点儿妻子,克制一下性欲呢?”(32)
    《真实的奥斯丁》(2013)也将器物作为传记的线索。作者在器物、社会制度和人物性情之间来回穿插,其运思和立论也恢恢乎游刃有余。在绪论和跋中,伯恩提及本书的构思。由于勒费伊的“客观传记”,奥斯丁的生平材料被网罗一空,传记作家在方法上应有所创新。伯恩标榜《真实的奥斯丁》“不仅朝后观,也往前看”,这显然针对努克斯而发。(33)另外,作者力避面面俱到,仅仅选取奥斯丁生活或小说中的某些时刻、场景和物件来还原“真实的奥斯丁”。这样的启发也来自《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公。小说中的范妮看重庄园的琐碎物件,在她心仪的东屋里摆放着花草、书册、针线活、写字台等。同样,“这本传记中的每一章,都从一个具体的事物开始,生活中的或者小说中的,这些物件或意象,能够重新照亮奥斯丁的生活和小说人物,让我们再次领会她驰骋的想象和无与伦比的虚构世界”。(34)
    “上尉的木匠手艺”从一幅莱姆的水彩画说起。读者不会忘记《劝导》中对该地的细致描写,如果奥斯丁从未到此,很难描写得如此逼真。当然,关注外部并非奥斯丁的典型风格,伯恩邀请读者走进莱姆海滩上的小屋,去会见哈维尔上尉。在小说《劝导》中,上尉富有心计、爱动脑筋,在家里忙碌不歇:画画,上油漆,刨刨锯锯,胶胶贴贴,为孩子做玩具,制作改良的新网梭;这些事情都办完了,坐在屋子角落,摆弄他的那张大渔网。读者也许不解,这和传记有何关系呢?原来,奥斯丁的哥哥弗兰克在1852年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书信,哈佛大学校长的两个女儿希望得到奥斯丁的签名。弗兰克满足了大洋彼岸年轻“粉丝”的要求,并附上一封奥斯丁本人的书信,还在回信中进一步描述了妹妹的性格。姐妹俩做梦也没想到对方如此慷慨,当即断定,弗兰克一定就是《劝导》中的温特沃斯中尉。弗兰克回信说,很荣幸被当成温特沃斯,不知道这是不是妹妹创作的初衷,但自己和“哈维尔上尉倒有几许相似,尤其居家的生活习惯、兴趣和劳作”。(35)弗兰克喜爱木匠活,这既是家庭的笑话,也是奥斯丁对哥哥的赞美。伯恩说,奥斯丁的日常生活和她创作的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不必说历史事件了。可是“官方传记”,比如亨利的“传略”一再宣称,妹妹的创作根本不从身边人物取材。
    伯恩还为每章的器物准备了精美的彩色照片。作者希望,传记和图片配合会出其不意地将“步伐”和“器物”结合起来。(36)所谓的步伐,则是指霍尔姆斯(Richard Holmes)的传记理论:作家须要亲身体验传主曾经的生活,重走传主走过的路,与传主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伯恩按着勒费伊提供的奥斯丁在英格兰南部各郡游走的路线,完成自己的精神朝圣。传记不仅详细写了奥斯丁一家在巴斯的生活,还大胆猜测这座城市对奥斯丁的影响。作者认为,奥斯丁舅妈有可能偷了价值20先令的白色蕾丝。按当时的法律,若罪名成立,舅妈要么被判死刑,要么被发配澳大利亚,其实,前一种的可能性极小。伯恩为自己的推断提供了一些证据。舅妈的主要律师(Joseph Jekyll)私下提及,被告的确有偷盗癖,曾因类似行为被当场抓住。另外,四名辩护律师本应指控店主栽赃陷害,却轻描淡写说店员误将白色布料装入舅妈的提包中。而且,若偷盗不是妻子所为,李-佩罗特何必作了移居澳大利亚的准备等。无论在信中,还是小说中,奥斯丁都未提及这一事件。现代学者善于在奥斯丁“沉默”处发掘深藏的含义。诚如伊格尔顿所言:“那些看起来不在场、边缘化或模糊不清的东西,也许为理解作品的意义提供了最关键的线索。”(37)
    研究者认为,奥斯丁在这件事上的沉默,可以算作是“元反讽”(meta-irony)。舅妈因偷盗指控被非正式拘禁8个月,又经历了7小时的庭审,最后被无罪释放。“遭难”的舅妈,一如当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经历百般挫折后又恢复了淑女的清白。(38)奥斯丁当然知道,为了找律师辩护,舅妈花了一大笔钱,暗地调查布料店的经济背景,隐匿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并且按着律师的指点,从各行各业寻找能够证明自己清白的证人等。舅妈在法庭上的自我辩护,无非标榜自己是具有经济实力的上层淑女,巴斯的几份报刊也做出类似的评判。“美德自有好报”,这一事件的道德含义仿佛不言而喻,舅妈似乎成为了一般女性的行为楷模。可是,这样一厢情愿的读解,就如某些读者只看到了小说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天仙配”,或者爱玛和奈特利的“鸳鸯谱”。奥斯丁的隐忍不言,何尝不是一种表态,读者应该有所警醒,超越某种意识形态“规训”下的定向读解,从而走向历史的纵深处。
    舅妈没有子嗣,而当时名义上的淑女身份和她们实际上的经济依附地位之间,往往有所冲突,无论奥斯丁还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对此感同身受。英国19世纪的犯罪心理研究表明,某些上层女士将商店偷盗当作一种心理报复行为,试图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39)“偷盗癖”(kleptomania)一词在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逐渐使用,当时恰值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期。某种意义上说,奥斯丁的舅妈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某些消费女性的先行者,她们都算得上中产阶级的名媛,也不乏购买力,穿行于皮卡迪利大街繁华的店铺,时而顺手牵羊地将蕾丝或者其他商品放入包中。这种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值得追问和思考。当下的某些传记,甚至历史著作,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铁的事实”(hard fact)。其理论说辞来自法国社会学者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广义的历史写作观,也就是说,真正的历史书写,不仅仅考量实际发生的“可思之物”,还要探究“可能发生的”的“不可思之物”。(40)较之于最初的《回忆录》,今天的奥斯丁传记不再遮蔽、甚至抹杀事实一味求“善”,更倾向于探究深层的、具体的、复杂的“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