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动物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李素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新近兴起的动物研究加以述评。动物研究集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于一体,深入探讨动物的伦理地位问题,批判人与动物二元对立的思想中所折射的人类中心主义,深刻挖掘物种歧视与种族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之间的勾连共谋,揭示文学及文化再现方式对动物的掠夺式利用。其目标是促成人类在生态共同体中的重新定位,以谦卑之心面对其他物种伙伴,实现人与动物的历史性和解。同时,动物研究为解读文学中的动物意象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批评话语,在象征和隐喻意义之外还原动物的生命主体身份,揭示它们的苦乐,从而唤起读者的动物伦理意识。
    关 键 词:动物研究/动物伦理/物种歧视主义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2012年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美国文艺复兴特性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M201210031004);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著类重点项目《生态视域中美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资助(项目编号:12Aa002)。
    作者简介:李素杰,女,河北文安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小说和生态文学批评等
     
    这里所要讨论的动物研究,不是自然学科通过解剖、实验等方式来了解动物的科学研究,而是人文学科领域内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所进行的理论探索。这一探索颇具“革命性”,因为动物研究旨在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族裔研究、性别研究等先锋理论所做的消解边界、关注弱势的努力推向极致——它不再局限于人类社会内部的事务,而是要打破种际界限,把非人类的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也就是说,继阶级、性别、种族之后,种际关系(特指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成为人文学者关注的新课题。人们意识到,人与其他动物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许并不存在,更不能作为充分理由使人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抑或把其他物种排除在伦理共同体之外。
    西方动物研究的理论基点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承认动物对于人的价值:它们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人类的自我认识;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承认动物自身的价值:它们是独立的生命主体,拥有内在价值,值得我们尊重和平等对待。基于以上认识,动物研究学者反思西方文明史上关于动物的伦理地位的思想传统,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优越论,质疑人与动物二元对立的等级式思维模式,力争改变人们对动物的谬误认识,维护动物作为生命主体的权利,以构建平等、和谐、共生的新型种际关系为终极目标。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众多物种濒临灭绝、虐待动物现象屡见不鲜的背景下,动物研究的兴起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动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西方动物研究①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当时风起云涌的各种解放运动为背景,以动物解放运动为先声。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1975)一书的发表为该运动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在此之前,西方哲学界有关动物的话题虽然一直不断,但从未进入主流话语。辛格在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本书乃关于人类对非人类动物②的暴行”(Singer,1995:i),并在书中历数人类在实验室和动物农场里的种种残暴行为,揭示了动物解放与女性解放、黑人解放的共同伦理基础。此后,动物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术界关于动物及其伦理地位的讨论也不断升温。1983年,汤姆·雷根(Tom Ragan)发表《动物权利研究》(A Case for Animal Rights),使得这一运动的哲学基础和学术性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众多女性主义思想家也成为动物话题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玛丽·米奇利(Mary Midgley)的《动物之所以然》(Animals and Why They Matter,1983)、凯洛·亚当斯(Carol Adams)的《肉食的性别政治》(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a Feminist-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1990)和多娜·海罗威(Donna Haraway)的《类人猿、塞博格和女人》(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1991)等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读本。这些研究凸显了动物所遭受的物种歧视在本质上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阶级歧视等共同的意识形态根源,为动物研究注入了重要的理论滋养。文化/文学研究学者斯蒂夫·贝克(Steve Baker,1993)、艾瑞卡·珐芝(Erica Fudge,2000)、约翰·赛门(John Simons,2002)、凯瑞·伍夫(Cary Wolf,2003)、兰迪·马拉默德(Randy Malamud,2003)等也纷纷从文化和文学再现的角度考察了动物与人的关系,拓展了动物权利运动的学术批评维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动物研究的论文、专著等各种研究成果迅猛增加,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热潮。仅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就有60种相关书籍出版,其中2012年出版了3本直接由“动物研究”命名的专著③。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创办了动物研究的专门学术组织,比如美国的“动物研究学会”(Institute for Critical Animal Studies)和“动物与社会研究学会”(Animals and Society Institute),英国的“动物研究网”(British Animal Studies Network),澳大利亚的“动物研究组织”(Australian Animal Studies Group)以及新西兰的“人与动物研究中心”(New Zealand Center for Animal-Human Studies)。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都开设了人文学科领域的动物研究课程,而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老牌名校也不甘落后,于近两年纷纷加入这一队伍,使得全美现有超过100门本科以上的相关课程。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等还设有人文学科动物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