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作为“想象理性”的隐喻——自博纳富瓦的诗意聆听辨析莱柯夫的隐喻理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5年第201 姜宇辉 参加讨论

    “基本”隐喻及其哲学内涵
    诗人真的无法染指基本隐喻吗?要真正回应这个问题,必先理解何为基本隐喻,它们到底又为何“基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
    首先,从功用上说,一个隐喻是基本的,意味着它是“概念上不可或缺的”(indispensability),(Lakoff and Johnson:56)或它的运作总是“约定性的、无意识的、自发的”。(80)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基本隐喻往往和前语言、前概念的具身认知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列举的三种基本隐喻——方位(orientational)、本体(ontological)和结构(structural))——之中,第一种指向肉身及其与空间的关系,而第二种则是基于彼此分立(discrete)的肉身及由此衍生出的内/外边界的复杂关系。由此,隐喻之根在于非隐喻性的在世经验。在这个基本的具身认知的层次之上,诗人的想象确乎无用武之地。
    但在由源自基本经验的基本概念隐喻向着更为普遍抽象的概念的运动过程之中,却展现出一种不可缩减的开放性。莱柯夫与约翰逊在书中对谚语(proverbs)的隐喻性意义的生成运动的描述带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对谚语的理解,总是要相关于一定的预设和价值所构成的背景,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同样的隐喻可以引向迥异的解释。”(187)可见,虽然谚语亦可以归结为隐喻的一种,但其运作方式却多少相异于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的一般原则:根据后者,隐喻之间的推演关系最终是围绕更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展开的,具体的、与经验更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通过隐喻关系对抽象概念的丰富内涵进行部分性展现;而对于谚语来说,方向则似乎正相反,是从具体的概念隐喻出发,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被引向不同的方向。但仔细想来,此种自下而上的运动亦并非仅仅局限于谚语的情形。在诗歌隐喻的运作之中,不同的价值预设和更为普遍的哲学原则不是每每也已经在发挥着根本性的中介作用吗?在不同的哲学背景之下向着未知方向开放,这或许才是诗人创造新隐喻的“非同寻常”的方式。实际上,莱柯夫与特纳亦花费了整章的篇幅讨论“宏伟的存在之链”(great chain of being)这个重要哲学背景,但这番繁冗枯燥的论述却并未能有效揭示哲学与隐喻的真正关联。
    就这一要点,还是利科(Paul Ricoeur)在其经典之作《活的隐喻》中给出了相当重要的提示。在总结性的最后一章中,他一开始就明确强调将哲学思辨和诗歌隐喻相区分的必要性: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过渡”。(利科:353)因而,仅仅意图以哲学的方式来“复现”(reproduire)诗歌的隐喻(拉科夫的理论多少接近这一点)是不充分的,更为关键的是要揭示诗歌隐喻之中所展现的独特的哲学思维形态,将隐喻的“语义潜能打开其他的表达空间,即思辨话语的空间”。(411)
    以往将“哲学话语”和“诗歌话语”关联在一起的纽带正是“类比”,而利科结合思想史的线索证明类比概念在哲学思辨中其实并不占有核心地位。实际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中,莱柯夫等也指出,隐喻要比类比更为根本。是隐喻创造出新的类比关系,而并非是以类比为前提才能构成隐喻。利科接下去结合海德格尔的《理由律》一文指出哲学思辨与诗歌隐喻相平行的另一种可能性,更值得我们思索。类比最终旨在实现不同领域或等级之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而实际上,哲学和隐喻都意在实现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逾越”(trans-gression)或“转移”(transfert),(利科:357)这其中的关键机制是“断裂”而非“连续”。柏拉图最早将此种转移描绘为心灵“由感性向非感性的形而上学转移”,(392)即所谓“第二次航行”;与此相对应,诗歌隐喻亦是“由本义(propre)向转义(figuré)的隐喻式转移”,(392)即从具象向抽象的转移。如此看来,在这两种运动之间似乎存在着颇为完美的对应,这也是为何在经典的哲学体系的根源之处都能发现典型的隐喻(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太阳”隐喻)。但结合黑格尔的“扬弃”(Aufhebung)概念和德里达在《白色神话学》(La mythologie blanche)中所描绘的“损耗”(usure)运动来看,此种对应并非是完全和彻底的。毋宁说,哲学思辨只是在隐喻所敞开的丰富而广大的思索空间之中选择了一种可能的途径而已,比如:“并不是隐喻支撑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大厦,而毋宁是形而上学掌握了隐喻过程,以使它服务于自身的利益。”(410)换言之,隐喻的活力和生命并非全然“耗尽”于既定的概念体系之中,而恰恰是隐藏于那些——用莱柯夫的说法——“未使用的成分”(unused portion)之中。仅仅是解释(“理解”)隐喻是不够的,相反,隐喻需要不断被“激活”。此种激活亦并非单纯回归隐喻的原初语义层次,而同样是要在哲学思辨和诗歌隐喻的张力之中来展开:只有在一定的哲学概念体系的背景之下,我们方可洞察到隐喻之中尚隐含着的“成分”;同样,对这些隐含成分的揭示其实更意在激发新的概念思辨的可能性。用利科的话来总结:“隐喻是活的还表现在它将想象的动力(l'élan)置于概念层次的‘更多思想’(《penser plus》)之中。”(4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