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作品特性相系的理解与翻译的困难 对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无疑以译者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基础。《追忆》的翻译,尤其如此。 可以说,普鲁斯特为一部作品而生。在正式写作《追忆》之前,他发表过一部文集《快乐与时日》和两部翻译,及一些仿作和评论;此前的这一切写作和翻译,都可看成对最后一部作品的准备,而他在修改这部作品中离开人间。在他生活中的最后几年里,如同一位竭尽全力在原野中奔跑,以捕捉远处投射在一排小树上的最后一道夕照的摄影师,百感交集的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分夺秒要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一切寄托在作品中,在他修改着的手稿上频频出现“重要”(capital, capitalissime[10])之类的自我提醒字样;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受到美的感召、希望在文学中寄托自己所感悟到的一切人生滋味的作者。 在他生前出版的作品集《快乐与时日》(1896)中,已显示出他多方面的写作才华。在这部混合了各种文体的作品中,他以略带嘲讽的语调为社交场所遇到的贵夫人画像;以中短篇小说塑造热衷于社交的人物,并揭示社交生活如何消耗人的精力、磨损人的天性;以诗歌为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和画家画像;以散文诗般的优美短章描写他的见闻,表达对各种事物、情感的看法,抒发听音乐时的感悟,等等。在《追忆》中,他将自己多方面的才学(诗情、哲思、广博的学识、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体悟等)熔于一炉;翻译这样的作品,向译者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由于篇幅长且未完成、内容繁复、构思细密、风格多变,造成了理解与翻译的重重困难,误译随时可能发生。 根据英文版译者基尔马丁的统计,全书超过125万字。[11]译林初版中译本字数约为244万字。即使不计理解上的困难,翻译如此长的作品,也需要消耗多年时间。由蒙克里耶夫独译的第一个英译本占用了他生命中最后八年多的时间,而且最后一卷并未译完。由于《追忆》系未完成之作,每次出版又都经过了水平高低不同的编辑之手的加工,排除作者思想复杂的因素,无疑仍存在着难以理解的句子,由作者本人或不同的出版者的疏忽造成的文本晦涩及与此相关的思想晦涩。 作为一部错综复杂的作品,作者在作品中纳入了一生的体验与感悟;并对其进行了长时期的、带有各种明确意图的、不同层次的精心加工。如果对于作者的总体意图、精神境界、基本思路、写作风格缺乏深入了解,而仅仅依靠对个别的句子的理解、辅之以自己的猜测,便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较大偏差。与此同时,《追忆》又是一部法国文化及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文化与文学艺术参照。不了解这些参照(有些涉及专门性的知识,有些则涉及与文化传统相系的常识),同样会导致理解错误。从构思上看,小说家十分注意前后照应;对于理解和翻译某些段落,前后互参必不可少。 涉及《追忆》,一些并未读过它的人,都知道(也许仅知道)它的长句子。实际上,小说家的句子具有多种形态。虽不乏经过反复加工的长句子,同时也有大量采自日常生活的雅言(公爵夫人与来自乡下的女佣的“古典语言”)、俚语行话(属于某些小圈子的特有的语言)、文字游戏、风趣话等等;特别是小说家十分注意不同人物说不同的话,乃至记录他们的口误(作为塑造人物的手段之一)。可以说在《追忆》中,一方面不同人物表达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作品的基本叙事语调(也即叙述者的语言),多数时候是从容不迫、娴雅、幽默的;很少有生涩、粗陋、气息迫促或不畅的句子。如果说叙述者的长句子难译:需要进行反复梳理方能理解,将其翻译成可读的汉语是译者面临的又一重挑战;那么上述其他人物的话语则有必要按照其性格、社会圈子的归属等为他们采用适宜的语调、词汇。 综上所述,翻译《追忆》,除了作为前提的对作者思想和作品本身的深入了解,译者至少还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精神资源”:第一,广博的文化(包括宗教、哲学、历史等)、艺术(音乐、绘画、建筑等)和文学知识(不只限于法国);只有译者厚实的积淀才能传达原作的厚实。第二,高超的法文(用于理解)和中文(用于表达)水平,以传达原作在文字表达上的丰富层次。第三,非凡的会通才华,在此,不只涉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理(文学,由人心生、诉诸人心,在沟通人心方面无疑胜过其他门类的作品),还需实现这一大道理的具体才能。这涉及从境界上会通不同门类的艺术、以复杂的人生体验感悟并传达作品揭示的人生真谛的能力。在写作的层面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才华,描写和感怀;有时这两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普鲁斯特十分擅长描写,在《追忆》中,有不少描写的段落,涉及听音乐、观赏自然和绘画、与某些蕴藏着珍贵记忆的物品接触时的神妙体验等。这些段落充分体现了小说的诗性侧面,翻译它们对译者的诗性天赋有较高的要求,而这种天赋是学识所不能弥补和替代的。此外还有感怀的段落,它主要涉及各种心灵体验(如艺术的召唤所引起的心灵震颤、爱情的各种滋味、对人情世故和人世沧桑之变的深入而细微的体察与感悟等)的传达;它要求译者具有敏感、细腻、丰富的心灵。 只有在知识、语言文字和会通才华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译作才不显得生涩,读者才能更顺利地与之沟通。前两项关系到译文的准确度;后一项主要涉及译文的审美特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