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儿童的哲学思维
——读《与儿童对话》有感
在读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撰写的《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哲学,大人有时都搞不清楚,儿童自然是遥不可及的,但读完《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后,我对哲学与儿童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知儿童哲学的窗口。书中详细记录的与儿童对话的过程,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儿童有自己的哲学,也让我认识到应该如何与孩子讨论,且经过这样的讨论,对参与讨论的孩子们的推理能力、语言技巧、自我认知是多么有益。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保护他们原有的天真和好奇。 书中,马修斯教授进入圣玛丽音乐小学的原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质疑:“在研究儿童的活动中,参与研究的人员中没有儿童,连研究对象都没有就得到结果,怎么能有说服力呢?”于是,他通过多方努力进入学校的课堂,之后才有了那些妙趣横生却又发人深省的哲学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的,每一个话题都是从一个词语引发,儿童的讨论也围绕着这个词语进行,作者从命题到讨论、聆听、记录,无处不体现作者的精心与细腻。其中,《奶酪》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 马克辛:老师,你知道吗?奶酪是草做的。 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马克辛:因为奶酪是牛奶做的,牛奶是牛产出来的,而牛是吃草的。 老师:你吃不吃奶酪? 马克辛:吃啊! 老师:那么,你也是草做的吗? 马克辛:不是,我是人。 这是一段8岁孩子和老师的对话,作者将这段故事发给了成人班的学员,并要求他们将这段对话续写下去。所有这些学员都认为马克辛在对话中的论证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大多数人都无法解释错误在哪里。于是作者将对话改成了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经历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孩子们推翻了刚开始对马克辛的认同并精准地指出了马克辛的错误!下面是孩子们的讨论: 1.大家一致认为“草”是“奶酪”。 2.草是变成奶酪的第一步。 3.牛奶是变成奶酪的第二阶段。 4.第三阶段就是奶酪。 至此,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它们是相同的东西,只是在完成的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形态。接下来作者和孩子们开始讨论“be made of ”(直接做成)和“be made from”(间接做成)的区别。大家用书做例子,孩子们认为书是用纸做成的,但大部分人认为纸不是木头直接做成的而是间接做成的。其中的一个孩子马丁提出的意见是整个讨论中的经典言论,他说:“如果说纸是木头做成的,那么纸肯定会硬邦邦的!你们肯定知道嘛!”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论断啊,一个简单朴素的论断轻松地解决了大人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这样的场景。事实上,儿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哲学思考,只是因为既定的儿童观,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让他们的精彩转瞬即逝。马修斯教授的哲学故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保护了孩子们自由思考的天性,也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儿童哲学方面的探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他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记录并引导他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我们心目中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哲学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精神操场,练习他们的思维技巧,这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做起。儿童都是哲学家,我们要做的就是珍视他们哲学家般的思维方式! (作者周丽娜 系东北师大附属小学中信校区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2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