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驴得水》:没有人能挺得过人性的寒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青年报 任凡 参加讨论


    
    《驴得水》上映两周,好评一片。就连一个平日里最受不了负能量,听到不和谐声音就要堵耳朵的朋友都夸电影拍得深刻。大多数人看完影片都会感慨,这些知识分子怎么可以这样,他们做人的底线哪去了?是民国,是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一手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得出这样一个安全的结论以后,他们坦然睡去,却没有发现躲在角落里笑得开心的主创们。
    《驴得水》的故事脱胎于同名舞台剧,这个戏之前在北京演了好几年,口碑相当不错,然而在圈外的知名度却并不高,一来是舞台剧的传播半径毕竟有限,二来是你懂的。这一回,开心麻花慧眼识珠,把它推上大银幕。有了他们的品牌加持,和中国电影市场脱缰野驴一般的奔跑速度,“驴得水”这三个听上去颇具喜感的字这下子真要家喻户晓了。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西南边陲一群怀揣激情的知识分子,发誓要通过教育改良实验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由于经费问题,他们不得不使出一些小把戏,然而教育部特派员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面对机会与危机的双重考验,事情一步步走向失控。
    一开始,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秉持着“进来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理念的理想主义校长,没心没肺的一曼,一心要带一曼去西南联大的裴魁山和一身正气敢说敢做同时暗恋校长女儿的周铁男,他们就像这间偏僻的小学校一样干净,他们的愿望就像学校墙上令人振奋的标语一样简单。然而到了影片后半段,冰冷的现实扑面而来,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挺过人性的寒冬,却纷纷沿着道德的背面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荒诞意味十足的刻意铺陈的前后对照,让人内心十分不适。但是,对于当下一片歌舞升平同时正能量满满的大银幕,这种不适却是必要且及时的。它提醒我们,多数人往往守不住自己的价值底线,并且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
    在舞台剧中,由于形式更加自由,加速提升了荒诞被放大的几率。舞台上的乡村学校比萨克雷笔下的名利场还要让人瞠目——当人们背叛自己的时候,几乎是以奔跑的速度进行,仿佛这种背叛蓄谋已久。相比之下,电影的表达就温婉了许多,每一个人的堕落仿佛都有还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铜匠的人性转弯似乎是源于一曼的决绝,而一曼的决绝又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如果说舞台剧的呈现是一剂猛药,主创则在电影里给这剂猛药包裹了一层糖衣。这里的教师们以及铜匠并不是虚伪,而是对人性之恶认识不足,所以当恶被激活之后,他们并没有丝毫的克制,反而是信马由缰式的驱纵,这就使得他们显得比一开始就恶贯满盈的特派员还要卑鄙。相比之下,反而是起初略显轻浮的一曼显得最为真诚,从而使得“地狱面前,人人皆娼妓”的观点呼之欲出。
    枪,是影片的另一个着力点。那支象征着话语权的枪不止改变了人们的选择和事态的走向,更为人性的崩塌提供了借口。凡是文艺青年没有不反感权力的,权力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指鹿为马式的反智行为炫耀着自己的肌肉,散布无知,终结美好。然而,倘若真的面对权力,你确信能淡定吗?主创们通过周铁男这一人物的蜕变完成了讽刺式的自诘与假设,羞赧地流露出一些不自信,看后着实令人心酸。影片结尾处,枪几经易手,最终落到一曼手中。然而这个昔日简单美好的姑娘,除了终结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驴得水》是一部令人不安的电影,而我们都应该怀揣谦卑去直面这种不安,因为就像片中校长女儿所说,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未来只会变得更糟。如果你是一个因为真相的粗粝和残忍就不愿意发掘真相的人,那还是去看120帧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比较安全。可如果你对这个荒诞的世界还残存着一点哪怕是怯懦的好奇,看到难以理解的事情还愿意问问为什么,那么《驴得水》一定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最后发一句感慨,樊冲之前写了十几年舞台剧音乐,比《我要你》好听的也有不少,都没有红。电影的传播力量毕竟还是更大一些,希望他的好作品日后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