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高句丽瑠璃王《黄鸟歌》:汉诗还是汉译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 张哲俊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高句丽瑠璃王的《黄鸟歌》被誉为韩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故又称第一诗歌。此诗是汉诗还是汉译诗至今没有定论。本文从《黄鸟歌》的写作时间与使用的方言词汇进行研究,认为《黄鸟歌》最初应是母语诗歌,后译为汉诗。因为黄鸟一词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在燕地与朝鲜使用的方言词汇,如果原本就是汉诗,那么根据扬雄的《方言》来看,应使用仓庚一词,而不是使用黄鸟一词。
    关 键 词:黄鸟/仓庚/汉诗/汉译诗
    作者简介:张哲俊(1961- ),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东亚比较文学;近期著作有《韩国坛君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
     
    一、高句丽与瑠璃王的汉语能力
    双语写作是东亚常见的现象,早期诗人多是君王和王族,他们往往具有良好的修养,能以母语与汉语写作。瑠璃王是否也具有双语写作能力、《黄鸟歌》最初是汉诗还是母语诗、是否后来译为汉诗传承?诸如此类问题也颇受学术界关注。一般认为《黄鸟歌》是汉译诗,甚至有人提出是金富轼译为汉诗载入《三国史记》的。①然而此类问题就瑠璃王而言似乎都是伪命题,高句丽时期没有创制过母语文字,因而不存在双语写作的可能性。瑠璃王只能以汉文写作,《黄鸟歌》只能是汉诗,不可能是母语诗。《黄鸟歌》是四言诗,借用了《诗经》的主流形式,该诗字词也存在受《诗经》影响的痕迹,这似乎可作为该诗原本是汉诗的依据。然而,汉译是保存母语文学的常用方法,汉译之后就可用汉字记载,解决没有母语文字的问题。可如果认为《黄鸟歌》是汉译诗,似乎找不到任何证据。在形式上,汉译诗与汉诗并无差异;在母语文本失传的情况下,《黄鸟歌》的字词是否还残留着母语文本的痕迹也不易判断。显然,这个问题难度较大,虽已有过一些探索,但难以认为提供了较有效的依据。②
    首先,有必要考察公元前1世纪前后高句丽的语言使用状况与汉文写作能力。目前可供考察的文献极有限;实际上,现在也无法证明在高句丽建国初期高句丽人就已有汉文写作能力。现今出土的碑文皆非公元前1世纪的,多是五六世纪之后的。《好太王碑》是较早的碑文,碑文汉文较为流畅明白,可证明高句丽人的汉文写作能力。然而,该碑立于414年,距离《黄鸟歌》产生年代太远,不足以证明公元前1世纪高句丽人的汉文写作能力。出土的木简多是6世纪之后遗物,也无法证明公元前1世纪高句丽人的汉文能力。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坟出土了不少遗物,但没有出土能证明汉文写作能力的遗物,说明该时期高句丽人的汉文写作能力值得怀疑。
    《箜篌引》是大体相近时期的诗歌,然而其作者狂夫妻身份不明,也无从考察该诗是汉诗还是汉译诗。狂夫妻只是作者的一个符号,其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因而狂夫妻与无名氏没有太大区别。《碓乐》也是一首标注了作者的诗歌,百结先生因家贫闻名,衣百结若悬鹑,时人因号为百结先生:“慕荣启期之为人,常以琴自随。凡喜怒悲欢不平之事,必于琴宣之。岁将暮,隣里舂粟。其妻闻杵声曰:‘人皆有粟可舂,我独无,何以卒岁?’先生仰天叹曰:‘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其来也不可拒,其往也不可追。汝何伤乎?’乃鼓琴作杵声以慰之,世传为碓乐。”③然而百结并非其真实姓名,其真实姓名已失传,其实也是一位无名氏。诗歌的文本与相关记载都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因素,如据此认为《碓乐》是汉诗,应当可信。然而《碓乐》是5世纪的诗歌,年代同样过晚,也无法作为研究公元前1世纪高句丽汉文写作能力的文献依据。
    高句丽初期汉文的使用状况记载于中国古代文献,这对了解《黄鸟歌》的文本状态有一定帮助。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大体上是与朱蒙、瑠璃王同时代人,其《方言》记录了从先秦开始直到他生存年代的方言使用状况,在周朝以来的方言资料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共有669条。其中与朝鲜有关的词条25个,大多与燕组合在一起记述:
    北燕、朝鲜洌水之间。④
    燕之外郊、朝鲜洌水之间。⑤
    此类表述有23个,另有2个只提到朝鲜、未提及燕,记载为“朝鲜洌水之间”。几乎所有表述都将燕与朝鲜并置,表明这是同一方言区。“北燕、朝鲜洌水之间”包括了高句丽,该方言区域范围辽阔,从燕国一直延伸到朝鲜半岛。扬雄记载的是从先秦到汉代的方言分布,朝鲜是这一带较早的地名与国家名称,在扬雄的时代高句丽刚建立或尚未建立,故扬雄使用朝鲜这一名称。扬雄将燕的北部与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归为同一方言区,说明在该地域汉语的使用较为普遍。然而该地域的汉语使用者应主要是汉人,即移居这一带的燕人。这一方言的使用状况与《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完全吻合,大量燕人曾移居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燕人卫满还曾建立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汉人也主要是燕人。卫满朝鲜灭亡后,汉武帝设置了乐浪四郡,乐浪郡时期亦有不少汉人移居这一带。扬雄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的北部与燕的北部划为同一方言区,应当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古坟出土了大量铁器,该区域制铁技术来自于燕国,燕国拥有当时先进的制铁技术。这一方言区域使用汉语的人是汉人,这一点可在历史文献中找到证据。例如,据《三国志·魏志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卷三十记载,辰韩右渠帅廉斯鑡为汉人,他遇到户来,根据户来使用的语言知道户来是汉人,就决定率1000名汉人投奔乐浪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