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郝欣、曾江:《铭文研究拓展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10日。 ②(28)(4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第193页,第193页,第1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⑤⑧⑨(37)(5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册,第10页,第12页,第10页,第875—876页,第715页,第875—876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④范晔:《后汉书》第6册,李贤等注,第1468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⑥(16)(17)(29)(32)(33)(39)(48)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73页,第1968页,第1868页,第1968页,第1606页,第1868页,第1888页,第16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⑦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上册,第617—618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⑩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册,第417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23)(49)(53)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册,第393页,第393页,第402页,第4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第149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 (13)[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第258—25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22)(30)(36)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第915页,第316页,第841页,第8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5)钱锺书:《管锥编》第3册,第15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8)(42)张立斋:《文心雕龙注订》,第90页,第92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19)(20)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第46—48页,第4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57)黄霖:《文心雕龙汇评》,第44页,第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4)(25)祝敏彻、孙玉文:《释名疏证补》,第114页,第217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6)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册,第776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27)(41)(52)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第1088页,第1088页,第876—877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31)(40)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册,第723页,第724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34)(38)左丘明:《国语》,李维琦标点,第54页,第123页,岳麓书社1988年版。 (35)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册,第4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3)(44)(51)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附征引文录)》下册,第262—263页,第264—265页,第259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46)(47)司马迁:《史记》第1册,第242页,第1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50)范晔:《后汉书》第3册,李贤等注,第813—814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54)萧统编:《文选》下册,李善注,第770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56)郁沅、张明高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第1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