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屈原:《渔父》,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758页。 ②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314页。 ③杜甫:《乐游园歌》,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第103页。 ④杜荀鹤:《秋日闲居寄先达》,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九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7955页。 ⑤白居易:《闲吟》,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第349页。 ⑥鲁迅:《无题》,周振甫注《鲁迅诗歌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⑦杜甫:《解闷》其七,《杜诗详注》卷十七,第1515页。 ⑧卢延让:《苦吟》,《全唐诗》卷七一五,第8212页。 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页。 ⑩王宁:《吟与唱》,《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 (11)朱光潜:《谈诗歌朗诵》,载《诗刊》1962年第6期。 (1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25页。 (13)华锋:《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1页。 (15)《说文解字注》,第60页。 (16)《说文解字注》,第53页。 (17)《说文解字注》,第95页。 (18)《说文解字注》,第34页。 (19)《说文解字注》,第90页。 (20)《说文解字注》,第90页。 (21)孔颖达:《毛诗注疏》卷一,《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第17页。 (22)黄仲苏:《朗诵法》,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25~128页。 (23)朱自清:《论朗读》,《朱自清文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24)华锋:《吟咏学概论》,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16页。 (25)秦德祥:《解读“吟”与“诵”》,载秦德祥著《“绝学”探微:吟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49~50页。 (26)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27)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351页。 (28)秦德祥:《释“吟诵”》,《“绝学”探微:吟诵文集》,第53页。 (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31页。 (30)《春秋左传注》,第15页。 (3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93页。 (32)《文心雕龙注》,第65页。 (33)《文心雕龙注》,第553页。 (34)《文心雕龙注》,第694页。 (35)锺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36)即使是歌诗能歌之时,吟诵也有其不同于歌的功用,“用诗时是唱,学诗或教诗时是吟咏;娱人时是歌唱,自娱时是吟咏”(华锋:《吟咏学概论》,第22页)。 (37)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56页。 (38)华钟彦:《再论唐诗的吟咏》,载《唐代文学论丛》第九期。 (39)郭沫若:《戏的吟词与诗的朗诵·序》,洪深著《戏的吟词与诗的朗诵》,中华书局1951年再版,第2~3页。 (40)《新诗歌集·序·吟跟唱》,秦德祥、钟敏、柳飞、金丽藻记录整理《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附录,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2页。 (41)文怀沙:《写在<五李诗词吟赏>付梓前》,文怀沙、李素丹、李汝松编《五李诗词吟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第3页。 (42)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8页。 (43)张静:《此“吟”非彼“诵”》,《读书》2015年第10期。 (44)1911年12月19日《令京师学务局整理京师私塾办法文》,见《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45)载《国文月刊》1947年第56期。 (46)陈士林、周定一记录:《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国文月刊》1947年第53期。 (47)《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 (48)沙地:《萨氏诗词格律ABCD》,知识出版,1990年,第78页。 (49)屠岸:《常州吟诵,千秋文脉》,《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0)叶嘉莹:《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叶嘉莹著《多面折射的光影——叶嘉莹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51)俞平伯:《诗的歌与诵》,俞平伯著《俞平伯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26~127页。 (52)屠岸:《常州吟诵,千秋文脉》,《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3)《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 (54)解放前郭沫若先生就曾关注到当代人读旧体诗词中的入声字的读音问题:“念诵古代的诗词,其要求与唱南曲相仿。如果作者在写诗时曾是有意地使用入声字,旁人朗诵时便不应无别地将入声字毋视抹杀。《国音常用字汇》‘本书的说明’第六条云:‘入声的读法还应该兼存,因为讽诵前代的韵文,尤其是律诗与词,若将某某入声字读成阴平或阳平;或将一首诗中几个押韵的入声字读成阴平、阳平、上、去几个不同的声调,必至音律失谐,美感消灭;所以这是应该依旧音读为入声的。’”(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洪深著《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第10页)。 (55)屠岸:《常州吟诵,千秋文脉》,《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6)朱光潜:《谈诗歌朗诵》,原载《诗刊》1962年第6期。 (57)李贺:《巴童答》,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75页。 (58)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其二,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第186页。 (59)陈炳铮:《谈吟诵》,转引自王恩保、石佩雯编《古诗文吟诵集粹》,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60)赵元任:《新诗歌集·序·吟跟唱》,《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第103页。 (61)屠岸:《常州吟诵,千秋文脉》。 (62)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第68~69页。 (63)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14页。 (64)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页。 (65)华钟彦:《关于近体诗的读法》,载《唐代文学论丛》第四期。 (66)如魏子云先生较早指出:“这些年来在我们的国文界,流行所谓‘美读’的诗文吟诵。此一创意,似是由师大的邱燮友教授兴起的,他组织了‘南庐吟社’。”(魏子云:《诗经吟诵与解说》,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第5页) (67)刘绩:《霏雪录》,明弘治刻本。 (68)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69)沈德潜著,王宏林笺注:《说诗晬语笺注》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70)《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集校注》卷七,第520页。 (71)《闻国新论吟诵教学》,刘国正主编《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315页。 (72)《谈中学读诗》,载《国文月刊》1942年第17期。 (7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51~252页。 (74)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第8页。 (75)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35页。 (76)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7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3页。 (7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页。 (79)《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第818页。 (80)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 (8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306页。 (82)齐己:《经贾岛旧居诗》,《全唐诗》卷八三八,第944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