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回——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与文化》 张静 参加讨论

    三 吟诵承传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曾提出“九声四气歌法”,他认为此种音声与文字之结合乃把个人的情感抒发与声气结合在一起,外应天道,内合心灵,是中华传统吟诵的至高境界:
    广大之怀,自得之趣,真有如大块噫气,而风生于寥廓;洪钟逸响,而声出于自然者。融溢活泼,写出大和真机;吞吐卷舒,妙成神明不测,故闻之者不觉心怡神醉,恍乎若登尧舜之堂,舞百兽而仪凤凰矣。(63)
    吟诵在当代的承传自有其深刻的意义。
    首先,传统吟诵本身就是一种美,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节奏、旋律、音韵之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但作为形式,它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64)这则故事常被人们用作写诗缺乏诗意的例证。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分别给诗意和朗读打分,这正说明苏轼已看出诵诗时的有声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给读打七分,不正是肯定这位青年出色的吟诵展示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吗?
    提到吟诵的跨地域影响,华钟彦先生曾多次忆起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博士:
    一九七九年春,他带代表团访问我国。我在龙门接待他。我们曾共同吟咏这首《登高》,自首至尾,其吟咏顿挫处,丝毫不差。这说明我国读诗的古法,已经为日本诗人熟练掌握了。(65)
    古诗词文的语言由于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疾徐、抑扬、长短、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用现代的方法朗读,往往不管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如七言律绝,不问平仄格式和节奏点上(句中二、四、六)的字是平是仄,每句都按“四三”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平声字音和仄声字音的短长、高低读得没什么区别,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显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用传统的方法吟诵,则需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行腔使调,如七言律绝,必须区分平起还是仄起,每句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能充分地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而且,如果你用的又是个美听的调子,那就更能显示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来。人们称吟诵为“美读”(66),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吟诵时作品的有声语言会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吟诵本身也已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古人对这一点深有感悟:“唐人诗一家自有一家声调,高下疾徐皆合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67)即使吟诵者对作品的内在意蕴并不深刻理解,只要行腔得法,仍可得到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在《论百读不厌》一文中就曾说过:“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并不清楚也不要紧的。”(68)当然,感觉的东西未必马上能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却能更深地去体味。作为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终究还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欣赏时对作品的内在意蕴理解得越深刻,那吟诵起来就越能准确而充分地再现作品语言音节的美妙。故古人有云:“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69)
    吟诵是求得原诗韵味的最好方法,可以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思千载相接,正可谓李白所云:“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70)闻国新先生曾指出:“唯有吟诵,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气势和情味。在反复吟诵之间,就可以受到潜移默化,把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你有所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达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境界。……古人说‘口而诵,心而惟’,惟就是思维。吟诵时不仅是本人要用脑指挥口,进行思维,也要给听吟诵的人以思维的机会。”(71)萧涤非先生早年曾坦言自己“是很喜欢读诗的……只要口舌清闲,只要无人独自,我大概就会哼到诗上去”(72),因此晚年他也强调:“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因此,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像《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工夫。这倒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诗的音节的铿锵,而是为了通过抑扬亢堕的音节来更好地感受作者那种沉雄勃郁的心情。前人评《秋兴八首》谓‘浑浑吟讽,佳趣当自得之’,是不错的。”(73)
    吟诵还是古体诗词写作的入门途径。古人进行创作时,一边艺术构思,一边吟哦推敲作品的音节。曾国藩就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74)周振甫在《论诵读》中也曾总结诵读的好处:“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的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75)朱光潜先生还曾指出:“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摹,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76)虽然今人已少作文言文,但写作旧体诗词的尚大有人在,掌握吟诵,无疑将有利于诗词爱好者创作水平的提高。
    吟诵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从先秦开始,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心授口传,历代相传,是祖先们几千年的总结和发明,特别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77)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78)。因此,可以说吟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体会和理解的过程,是古代教育体制中特别推重个性化理解的优秀学习方法。据张鼐《虞山书院志》记录,王阳明曾强调:“歌咏以养性情,乃学之要务。夫诗不歌不得其益,子与人歌,而善取瑟而歌,圣人且然,况于学者?今后同志相会,须有歌咏,无论古乐,即阳明九声四气歌法,其意亦甚精深。”(79)王阳明在《传习录·教约》中也有“歌诗”专论: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妥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遁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80)可见吟诵作为重要的传统学习方法,在大、中、小学甚至幼儿时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81)吟诵作为一种阅读方法、鉴赏途径,对人的道德品格、文化精神还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之用,在阅读鉴赏优秀经典作品时,道德教育隐寓其中,如着盐水中,有味无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复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坚信“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归”(8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