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诗悲剧意识审美类型论要(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 冷成金 参加讨论

    五、历史悲剧意识的兴起与价值建构
    在唐诗中,有很多诗以历史人物、事件和王朝兴衰为吟咏对象,这类诗中比较典型的一般被称为咏史诗和怀古诗。咏史诗发源较早,大约在汉代就已成型,与怀古诗的主要区别是在时空方面不受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想象和议论;怀古诗成型并兴盛于唐代,在写作上往往限于吟咏对象自身,所以写景与抒情的成分较多。在唐诗中,咏史、怀古类诗作往往具有强烈的历史悲剧意识,并在兴起历史悲剧意识的同时指向价值的建构。所谓历史悲剧意识,是指人对历史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悲剧感。历史应然状态(本真历史)实质上是在道德史观的观照下对历史的认知和想象,把道德看成历史的本质,把历史当作道德的归宿,我们把这种道德与历史合一的富有合理性的历史文化观念称作历史本体。唐诗中许多咏史、怀古类诗都将真实历史中的不合理因素加以剔除,将其合理因素加以显扬,使得历史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并以人类历史的应然状态为归宿,将人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在对历史合理性因素的体认上。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4)首句用秦月汉关的典型意象为我们展示了无垠的历史时空,在这个背景上我们来寻找和确定人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下两句的回答告诉我们只有保家卫国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同时,“不教胡马度阴山”也将道德历史化。对这种历史本体的体认是这类诗作的积极意义所在。
    但这类咏史、怀古类诗在更多的情形下体现的是历史悲剧意识。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45)首联借典故写繁华已逝,江水自流,人事短暂而自然永恒,这是历史悲剧意识的兴起,同时也隐含着价值的崛立,并为尾联作出了铺垫。颔联是对浮华历史(本真历史的对立面)结局的描述,是历史悲剧意识的具体化。颈联是在上联找不到价值归宿的情况下要归向宇宙自然的必然选择,为浮华的历史找到本真状态,找到归宿。有了颈联的点化,整首诗才活了起来,才有了价值的支撑,尾联的“浮云蔽日”、忠奸颠倒就让人觉得不会长久,“愁”也不会使人觉得绝望。在诗中,诗人重置历史,以历史的应然状态来取代历史的现实状态,建构富有合理性的历史观。
    在运思方式上,咏史、怀古类诗往往以宇宙自然永恒及其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来矫正战乱、浮华等非本真的历史状态。如许浑的《金陵怀古》:“玉树歌愁王气终,景阳兵合画楼空。梧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46)首联写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颔联写宫阙成土,极言金陵的衰败;颈联则写金陵的自然运行依旧,不因金陵的盛衰而改变;尾联写六朝中所谓的英雄都逝去了,“唯有青山似洛中”,没有改变。再如他的《咸阳西门城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声昼夜流。”(47)首联写诗人登上咸阳城楼南望,远处烟笼蒹葭,犹似自己的家乡;颔联写登楼时环境的变化,蕴含着对政治局势的深刻体验和预测,引出下联;颈联写秦、汉两朝故都的颓败景象,展示出巨大的历史沧桑感。尾联以停止追问的方式引起追问,否定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喧嚣,追求与自然亲和的本真历史情态。该诗典型地体现了对历史“空而有”的价值建构方式——通过对浮华喧嚣历史的否定和对永恒不变的宇宙自然的肯定建立具有合理因素的历史观。
    在杜牧的咏史、怀古类诗中,有一些写得决绝痛彻,如上面引述的《悲吴王城》和《登乐游原》,但有的也写得深情绵丽,在历史悲剧意识中隐含着丰富的价值建构,在这类唐诗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他的名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48)首联从历史与宇宙自然处着眼,在天澹云闲的宇宙自然面前,六朝文物不过是过眼烟云,在“大而空”的理性的追询中蕴含着“空而有”;颔联则体现了对现实温暖人情的执着,人的生死过程合成了人的现实中的家园。颈联既有知命、认命的淡淡的伤感,更有洒脱而悠远的超越感,以精丽淡远的意象充分表现了其宇宙情怀,提供了人生的归宿;尾联写对功成身退的豁达洒脱的人生模式的向往,是在前三联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刘长卿以山水田园诗驰名当世,但其中有些诗富有咏史、怀古情味,写得深邃幽丽。如《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49)首联写秋日临古战场登高远望,意绪渺茫,不知指向何方;颔联具体写远望所见,孤寂而清幽,同时也为体味人生和历史提供了典型环境;颈联挺起,确立价值,以寺院清寒的钟磬之音来填充价值之“空”;尾联以自然比人事,为“望乡心”提供了归宿。再如《过桃花夫人庙》:“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云雨飞何处,山川是旧时。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50)首联应是写息君与桃花夫人相互思念,颔联则写桃花夫人的意义之“空”;颈联承上联提问:山川依旧,难道桃花夫人的忠贞爱情就这样没有意义吗?此问关联上下,激活全诗;尾联答问:春草乃情,年年而发;无情不春,有春皆情。全诗以情满天地作结,确认了情的价值与意义。
    悲剧意识是一种文化应对挑战、建构价值和培养韧性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都必定具有丰富深刻的悲剧意识。中国文化有着自己独特、深刻和丰富的悲剧意识,唐诗是其重要载体。只有对世事人生富有感情,常常兴起丰富而深刻的悲剧意识,才会善于思索和追询,才能逐渐将富有合理性的价值积淀入人的情感之中,进而提高人格境界,否则人就会麻木。所以,悲剧意识的兴起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和价值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我们要反复吟诵那些优秀诗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