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老残游记》《孽海花》并非谴责小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 高旭东 参加讨论

    《老残游记》之不能归入谴责小说,从外文译本的取名与中文精华的选择也可以看出:阿瑟·韦利最早的英文节译本名为《歌女》(The Singing Girl),林语堂的英文节译本名为《泰山的尼姑》(A Nun of Taishan),最早的英文全译本名为《行医见闻》(Tramp Doctor's Travelogue);而在中文精华的选择中,很少有选择谴责官僚的段落,选择最多的是诗情画意的《明湖居说书》,这与对《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中文精华选择极为不同,后两部书选择的都是讽刺清末官员的场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般都选择苟才为了升官逼嫁儿媳的那一回。因此,极力推崇《老残游记》的红学家周汝昌认为,《老残游记》绝不同于晚清出现的那种“谴责”、“暴露”的小说,它是一部内涵深邃的综合性作品。
    如果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还不足以表现《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的话,那么,胡适则充分肯定了《老残游记》漂亮的文字描写。“《老残游记》最擅长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镕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胡适引了第十二回老残在大堤上散步时的一段文字后说:“只有白话的文学里能产生这种绝妙的‘白描’美文来。”③然而,这一段通过景物描写而抒情的文字,与讽刺和谴责无关。如果说胡适仅仅着眼于文字描写的优美,那么,著名汉学家普实克就从结构上来分析《老残游记》的现代性,而完全没有提及该书的讽刺与谴责。他在讨论了李伯元、吴趼人、曾朴等人主要小说的现代性因素之后说:“当时唯一成功地在作品中把各种不同成分融合为一体的作家是刘鹗”,“因为他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独特的敏感性与整体概念”,“靠着这种敏感和独一无二的表现手段,刘鹗刻划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小说的主旨,他们的故事也成为整部小说中的有机部分。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中,《老残游记》可能最接近于现代文学,它也可能因此倍受西方读者欢迎,并不断被译为多种文字”④。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在《〈老残游记〉新论》中认为,“《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主人翁所视、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作者“不是不会撰述面面俱圆的故事”,而是“不满前人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又有野心包揽更高更繁杂的完整性,以与他个人对国计民生的看法互相呼应”,这“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夏志清也如胡适一样称赞老残在大堤上的一段,认为这种心理描写显示了刘鹗“抒情小说家的真正本领”。他的结论是,这种以抒情淡化情节对中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的打破,使《老残游记》取得了“近乎革命式的成就”。
    《老残游记》只不过使用了第三人称的限制性视角,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则是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为什么《老残游记》大步走向了现代,并取得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不曾达到的艺术成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虽然使用了第一人称,然而“九死一生”的“我”对于整部小说的结构,主要是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然而,在《老残游记》中,除了申子平请刘仁甫出山遇玙姑的三回多的篇幅外,一切都是老残的所见所想。换句话说,老残在小说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穿针引线,而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其他的人物与事件中,使得历山古迹与大明湖说书、月下的冰河、造成女人为娼的黄河泛滥、出钱赎翠环的情感纠葛、对昏庸清官犯罪的干预、福尔摩斯式的侦破命案,都因为老残亲身参与而变成了一个艺术有机体,并且渗透着老残感时忧国的情怀。即使是申子平请刘仁甫出山遇玙姑的那三回多,也是老残的主意,申子平请刘仁甫带的是老残的信,而且在玙姑的思想情感中很显然有老残的影子。
    《老残游记》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也是多样的。小说第一回的老残醉酒惊梦,就是对中国现实命运的象征:那条要沉入大海中的船就是中国的象征;船上的人不知船要翻却还在那里盘剥蹂躏好人,象征着整个管理层;几个将船驾驶到快要沉了的人,就是掌握政权的上层统治者;其中呼喊将驾驶者杀掉的人,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主张推翻满清的革命者;几个知道老残是来救助者,是老残心目中的清醒者;驾着小船来给大船送罗盘反而被当成汉奸受到满船人唾弃殴打的老残等,则象征着革新的艰难与国人的不觉悟。除了对革命者有不公正的描写之外,整个象征是微妙精当的,是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的缩影。小说的第二回接着就以文辞之美表现湖山胜景与美人绝唱。千佛山倒影在大明湖中的各种美色,都是从老残的视角写出的,使优美的景色打上人的印记而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尤其是对白妞绝调的描写,那是艺术中通感的绝妙处理,以视觉的登山来形容听觉的声音之美。这种通感的艺术技巧,在中国传统的诗歌中常用,但在小说中很少出现,而今小说要占领传统诗歌的正宗位置,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以视觉形容听觉的文字。这一段对济南山水的描写,胜过以往任何描写济南的美文,并且绝不逊色于古代的美文《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今天的济南是高楼林立的工业化城市,《老残游记》所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以及千佛山倒影在大明湖中的胜景都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老残游记》的第二回还是优美的生态文学。小说在这两回中大量运用了象征、写实与抒情的技巧,而在后面的篇章中,也是以抒情与写实为主而很少讽刺,怎么能将《老残游记》命名为谴责小说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