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4~271页。 ③如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仅用意境这一根标尺去衡量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显然是不妥的。”见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9页。又如陶文鹏:《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④陶文鹏:《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⑤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王廷相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02~503页。 ⑥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评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17页。 ⑦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 ⑧李泽厚:《意境杂谈》,《光明日报》1957年6月9日。 ⑨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23页。 ⑩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古典文艺美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11)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2)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蔡英俊《“诗史”概念再界定——兼论中国古典诗中“叙事”的问题》(《语言与意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文章都指出这一点。 (13)一些学者已关注到了叙事在杜甫诗歌中的重要意义。如邹先进《从意象营造到事态叙写——论杜诗叙事的审美形态与诗学意义》(《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指出“叙写事态以抒情的诗歌范式,是杜甫在唐代诗歌史上的一大创变”。 (14)龚鹏程:《知性的反省:宋诗的基本风貌》,《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15)此诗又见于宋释德洪《石门文字禅》卷十(《四部丛刊》本),五六句作:“辔湿知行路,衣单怯晓风。”虽有异文,但“怯”仍是表达主体知觉的词语。尽管两出,但都见于宋人诗集,代表着宋诗的写法。 (16)不少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点。如陈平原《说“诗史”》认为,“场面”是中国叙事诗的基本单位,古代诗歌的叙事特点是“重场面轻过程、重细节轻故事”。见《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又如葛晓音《论汉魏五言的“古意”》(《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认为,汉魏五言古诗中的叙事言情往往借由单个场景或事件的一个片断来表现。 (17)苏辙:《诗病五事》,《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29页。 (18)唐庚:《唐子西文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页。 (19)如黄志浩《事象、物象、意象——关于诗歌中艺术形象类型的探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仍将事象统摄在抒情传统之内。而王颖《“事象”与“意象”的双重建构——论“艾青体”叙事诗》(《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则将“事象”基本等同于叙事诗对事件的叙述。 (20)张秀芬《论以表象为心象手段的思维形态:事象思维》(《学术探索》2002年第6期)一文,提出事象思维是一种思维形态,并把它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并列为思维的三大形态。 (21)参见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页。 (22)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页。 (23)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2页。 (24)张鼐:《题孙叔倩百花屿稿叙》,《宝日堂初集》卷十二,明崇祯二年刻本。 (25)翁方纲:《朱草诗林集序》,《复初斋文集》卷四,清光绪三年李彦章校刻本。 (26)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1页。 (27)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0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