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王士祯“红桥修禊”考辨——兼谈结社、集会、唱和三者之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 朱则杰 参加讨论

    二、冶春唱和
    冶春诗在王士祯之前、元明之际的著名诗人杨维桢也曾有过创作,并且很有影响。但自“红桥修禊”以后,这个影响即被王士祯所取代。王士祯当时首唱的这一组诗歌先后确实有很多人附和。从唱和的时间、作者及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批次。
    第一批次,即“红桥修禊”当场诸家同作。根据上文所述,应邀而参加这次集会的人物共有林古度、张丹、孙枝蔚、程邃、孙默、许承宣、许承家七人。他们都是诗人,并且绝大多数现今还有诗集流传。可惜的是,这些诗集如同其他一般的诗集一样,在作品保存上都不可能真正完整,有的甚至缺漏极其严重。如林古度,他于“红桥修禊”当年“自携其万历甲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后六十年之诗”托王士祯“删定”,结果王士祯仅仅选为《林茂之诗选》二卷,并在序中说“率皆辛亥[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以前之作”[13]。正因为如此,所以诸家同作,我们只读到前引孙枝蔚的那一组诗歌。而尽管如此,王士祯自撰年谱所说的“诸君皆和”从常理来看仍然是值得相信的。不过,这种所谓唱和,实际上属于基本平行的共同创作。各家作品除另有特殊约定之外,一般只要求题目相同,而用韵不拘。孙枝蔚该组诗歌相对于王士祯的原唱便是如此。
    第二批次,为“红桥修禊”事后友人和作。这方面的作者及作品目前已知的又可以分为三组。
    一是如前所述,在“红桥修禊”结束当天,吴嘉纪、汪楫两人就已经“属和”。现存两人和作,虽然数量不等,用韵也与王士祯原唱不尽相同,但吴嘉纪诗歌标题明确作《冶春绝句,和王阮亭先生》,汪楫诗歌又是“同吴野人作”,所以确实同为和作无疑。至于后者标题“冶春”写成“春郊”,则可能是由于汪楫当时对王士祯的原唱还不是特别了解(辗转得自吴嘉纪),或者后来自己又做过细微的修改,不过意思仍然基本相同。
    二是在此稍后,陈维崧等人也有一次集体“属和”。据陈维崧《湖海楼诗集》卷一《和阮亭冶春绝句,同茂之、于皇、祖望、豹人、澹心、椒峰》六首标题③,可知至少有七位作者。其中林古度、张丹、孙枝蔚三人本来就参加过“红桥修禊”,这一次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诗。现在还能读到孙枝蔚的和作,集内紧接前引那组同作,题为《后冶春,次阮亭韵》,凡二十四首[2]466-471,用韵与王士祯原唱完全对应,仅第一首最末一句的韵字王士祯作“词”(“那能聊欠冶春词”)而孙枝蔚作“诗”(“解唱黄河远上诗”),还不知究竟是谁曾经做过改动。又陈玉璂(椒峰为其号),其和作见于《学文堂集·诗集》“七言绝”之一[14],题为《和王阮亭冶春诗二十四首》,唯用韵不尽相同。这说明,所谓和诗,虽然以和韵最为严格、标准,但也不妨仍旧只和题目。又余怀(澹心为其号),王士祯所辑《感旧集》卷七录有其《和阮亭冶春诗》一首④,应该即属于当时的和作。
    三是这里的陈玉璂诗歌,其十八、十九还分别提到吕师濂(字黍字)、刘体仁(官“比部”)[14],很可能两人当时也跟陈玉璂等七人在一起创作。今人整理的刘体仁《七颂堂集》,其中第一种《七颂堂诗集》以及最末新增的《诗文补辑》均未见有关和作⑤。笔者还没有条件阅读吕师濂诗集,但从民国时期徐世昌所辑《晚晴簃诗汇》卷十七读到一首《广陵冶春词,和阮亭先生》[15]496-497,则其情形正与余怀相似。
    以上三组,即使去除刘体仁,明确可知和过王士祯冶春诗的作者,也已有十人之多。当然,他们作为王士祯的友人,究竟是出于主动,还是像上及汪楫该题同卷后面第四题《禅智寺有东坡断碣,日久零落,王阮亭先生属硕揆上人重葺之,索和二首》所示的那样[4],系王士祯“索和”,这一点很难确断,最大的可能是兼而有之。不管怎么说,前引王士祯《居易录》称“一时名士皆属和”客观上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另外,前面一再出现的杜濬,其《变雅堂遗集·诗集》内虽然未见同作、和作,但卷九“七言绝句”有一首《题王阮亭冶春词后》[16],可知其确实很熟悉王士祯的冶春诗。又宗元鼎《芙蓉集》卷十二“七言绝句”,有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春,夜读王阮亭先生冶春、红桥、真州诸绝句,漫作八首》⑥,同样可以见出王士祯冶春诗在当时的影响,经常被人征引、化用的“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两句,就出自这组诗歌的第七首[17]。
    附带关于上及陈维崧该题诗歌,其《湖海楼诗集》本卷内部编年在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这明显是一个疏忽。此外前及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卷十六“奚禄诒”条说[8]:
    禄诒……官江苏。……与杜于皇为中表,诗歌酬唱,谊若弟昆,诗境亦复相近。……《冶春词,约于皇不至》云:“杜陵老叟穷可怜,犹能斗酒诗百篇。今朝何处炉头醉,知有人家送酒钱。”
    这里所谓奚禄诒“约”杜濬“不至”的《冶春词》,实际就是前述王士祯《冶春绝句二十首》中的第十五首,而丁宿章不免张冠李戴。
    第三批次,为“红桥修禊”事后他人和作。这方面的作者不限身份、地域乃至时代,因此为数更多,只能举例说明。
    乾隆年间黄文旸《扫垢山房诗钞》卷一有《上巳后二日,同人雨中登红桥,用渔洋山人冶春原韵》二十首[18]。其中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最末第二十首[18]:
    上巳清明才两日,渔洋修禊忆芳型。
    十风五雨催行乐,记取红桥桥上亭。
    这里的首句“上巳清明才两日”,对照标题所说的“上巳后二日”,盖以“清明”与“上巳”为同一天。黄文旸生于乾隆元年丙辰(1736)⑦。据已故郑鹤声先生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此起直到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才出现“清明”与“上巳”重合的日子[19]551。而《扫垢山房诗钞》此题编在卷一,显然系黄文旸早年所作,当时正常不存在“清明”与“上巳”重合的情况。因此,联系诗歌第二句“渔洋修禊忆芳型”来看,黄文旸很可能是误以为王士祯“红桥修禊”该年“清明”与“上巳”刚巧重合。而这个原因则正是由于那次集会一方面发生在“清明”,另一方面又称作“修禊”。
    清末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七《吴让之先生小红桥唱和诗册跋》记载有另一次“小红桥修禊”[20]:
    道光乙未,李兰卿都转官常镇通海道,榷署在扬,与绅士寓公唱和几无虚月。是年上巳日,小红桥修禊,会者十六人,同集载酒堂,以所题楹帖中“昼了公事,夜接诗人”“禅智寻碑,红桥修禊”十六字分韵……又各和王渔洋冶春词原韵二十首。
    这里“乙未”为道光十五年(1835)。该次集会由李彦章(兰卿为其号)发起,参加者据省略号处所列乃有吴廷扬(让之为其号)以及刘毓崧之父刘文淇等十五人。全部“会者”“各和”王士祯冶春诗,可以想见其盛况。此外如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卷十一有《李兰卿观察彦章招同桃花庵修禊,和新城王文简公冶春词(二十首存六)》一题[21],作期不详,不知是否属于同一次;如果不是同一次,那就更能够反映李彦章等人举行“修禊”并“各和”王士祯冶春诗之频繁。
    这些作者的和作,全部都是和韵。其所和原唱,都是前述王士祯《冶春绝句二十首》,这显然与王士祯诗集的流传情况有关。而如嘉庆年间乐钧《青芝山馆集·诗集》卷二十二《效渔洋冶春词九首》[22],题注“‘嬉春’第一集”,则可知其乃是仿作,并且还被定为乐钧等人“嬉春诗社”首次集会的社题。
    上述三个批次的唱和,对于王士祯“红桥修禊”来说,只有第一批次属于对应的集会唱和。另两个批次,尽管本身也多为集体创作,但与王士祯“红桥修禊”并不发生在同一次,所以总体上只能算是非集会唱和。而作为原唱的王士祯冶春诗,如同沈起元《敬亭文稿》卷八《运使卢雅雨七十寿序》所说:“本朝渔洋先生司李于此……《冶春》倡和之什布海内”[23]。并且一直绵延不绝,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专题唱和。这在王士祯的所有作品中,大概仅次于另一组《秋柳诗四首》引发的“秋柳唱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士祯“红桥修禊”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