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试参选举子活动与送别、唱和集的编纂 依据时间先后,举子们科考活动大概可分三个阶段:备考、科考、科考结束后的相关活动(包括离京、返乡以及守选、赴任等)。除正常考试以外,举子们会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仅京城而言,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载,有大相识、次相识、小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看佛牙、关宴等。诸类活动,既有举子自发举办的,也有官办者。如《全唐文》卷八五六录卢损《请停春关宴奏》曰:“天成二年二月敕:‘每年进士,合有闻喜宴、春关宴,牒用绫纸并官给。’臣等以举人既成名第,宴席所费属私,况国用未充,枉有劳费。请依旧制不赐。”由部分政治家看到国力衰弱与财政困难、希冀减少官办举子宴集而节省政府支出可知,科考举子活动规模大、人数多、形式不拘一格。又如《全唐文》卷七○一录李德裕《停进士宴会题名疏》曰: 奉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兼题名、局席等条疏进来者。……臣等商量,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会朝官及题名、局席,并望勒停。缘初获美名,实皆少隽,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唯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可见,举子们的活动,包括参见有司、曲江大会朝官、题名以及自为宴乐、庆贺及第者、勉励落榜者、宴送及第还乡者等等。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曰:“唐代文士有一种习尚,就是及第以后,往往不是马上就留在京师应吏部试,而是先归故乡,拜见父母,以示庆贺,或则去有关州府节镇,进行一些活动。当他们离京时,同年或在长安的友人(包括已及第或未及第的,原注),以宴相送,饮饯赋诗。”(17)可见,诸多送别、唱和,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时间地点的范围也不限于科考与京城。 值得关注的是,举子们宴集、送别活动是和吟诗酬唱、纂诗结集相伴随的。举子们宴饮赋诗时,往往推举一人为序,然后将诸唱和、送别诗什汇为一集。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二录《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曰:“……群公追饯于霸陵,列筵而觞,送远之赋,圭璋交映。或授首简于余曰:‘子得非知言扬者乎,安得而默耶?’余受而书之,编于群玉之右,非不知让,贵传信焉尔。”(18)苑论及第返乡,举子们笺送吟诗,然后由柳宗元为序而结集。对此,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曰:“……柳宗元的这篇序文给我们提供了唐代进士们诗酒文会的情况,大致是:灞陵送别,列座宴饮,各人赋诗一首,然后汇为一编,推举一人撰写序文,以记其事。”(19)对此,宋吴泳《鹤林集》卷三六《东皋唱和集序》亦曰:“……余每叹唐人刘、白、皮、陆、盛山、韦侯、花下娄二十四秀才,每有酬唱,则连标共轴,或自序,或倩人序,皆非无意于为诗者。矧近时《坡门唱和》,又岂能越唐人窠臼哉?”(20)吴泳虽然不是专论科举送别唱和,但据其所论,知唐代的唱和结集风气,在宫廷和文士之间极为常见。据此进一步推测,对于科考举子而言,这种吟诗、为序、结集的习尚也不会例外。据唐人序文、唐人别集、唐人笔记小说等考察,和举子们相关的唱和送别并结集的例子很多。除上文引《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又如,于邵《初冬饯崔司直赴京都选集序》曰: 张仲孝友,行思板舆;谭公维私,式歌弄印。……前彭州司马,公之元昆,所游有方……国有衡镜,人归品藻。十月良日,驾言北游。当山公持刈楚之锷,信多士发长鸣之日也。……虽古人捧檄,在此行也。因同人惜离,出饯于野,远山四合,长空泬寥。望青林而不尽,看白日而将暮。忝座右之末,陪难孙之行,不腆斯文,俾专序别。盖让之不可,遂冠于首篇。是序见《文苑英华》卷七二四、《全唐文》卷四二七。《全唐诗》卷二五二录于邵诗一卷,仅五首,未见与是集相关者。然据序文“同人惜离,出饯于野”、“不腆斯文,俾专序别”、“遂冠于首篇”推测,是唱和亦结集。 类似者又如柳立编《送从兄偁罢选归江淮诗》,见柳宗元《送从兄偁罢选归江淮诗序》,其曰:“伯氏自淮阳从调抵于京师……于是赋而序之,继其声者列于左,凡五十七首。遂命从侄立,编为《后序》终焉。”(21)柳偁,《新唐书》卷七三上《宰相世系表·柳氏表》未见著录,序曰“自淮阳从调抵于京师罢选而归”,此序当在贞元十七八年在京师时作。据序文“继其声者列于左”、“凡五十七首”、“命从侄立编,为《后序》终焉”知是送别亦编纂成集。由此可见,唐人某些唱和、送别集,其编撰原因之一乃科举活动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