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及讽刺特色(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2015年03期 边家珍 参加讨论
 
    庄子散文的愤世倾向还影响着其对抗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讽刺的选择与使用。其讽刺话语融合了诙谐、滑稽、嘲弄、戏谑(近于时下所谓“恶搞”)等因素,且体现于寓言、卮言、重言这“三言”之中,构成了讽刺艺术的复合形态。庄子的讽刺不只是为了显示机锋或仅仅传达一种否定性的态度,而是与他对历史文化及现实社会的反省、评判交融在一起的,嬉笑怒骂,针砭古今。如《外物》篇的“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大儒引用《诗经》中的“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39],指责墓中死者私德有亏,想借此表明他们盗墓行为的正当性。诗书礼义,在这里不过是他们手中的遮羞布罢了!此段叙述纯以白描出之,却画出了虚伪的统治者的活灵魂,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40]。又如《应帝王》篇中的“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无面目,也没有七窍,儵与忽却硬给祂凿七窍,纯粹是滥施手术,甚至可以说是“仁爱”名义下的杀戮,庄子以此讽刺统治者妄逞聪明智巧而残民害民。今人陈鼓应阐释说:“浑沌喻真朴的人民。‘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为政者今天设一法,明天立一政,繁扰的政举屡屡置民于死地。庄子目击战国时代的惨景……描绘浑沌之死以喻‘有为’之政治给人民带来的灾害。”[41]可谓切中肯綮。为了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及伦理教化,庄子还常常拈出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以及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子路等人,予以冷嘲热讽,意在消解他们庄严的一面,使其失去神圣的灵光。他甚至调侃说,藐姑射神人的“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逍遥遊》),这在儒家学派的文章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庄子的讽刺话语有不少是“反讽”。反讽是讽刺手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间接讽刺,它“既与完全的现实主义内容相符,又与作者方面态度之含而不露相应”[42]。也就是说,在反讽中,作者的本意并非一目了然的,其真实含义常隐藏在文字表层之下,读者常常在略加思索后悟出其真意,或发出会心的微笑。如《外物》篇:“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之半。”演门有位死了亲人的人,因为过于哀伤、容貌憔悴而被封为官师,其乡里临丧效法他而致死者甚多。行孝道,因亲人的离世而哀戚,本来都是人的自然天性,然而,统治者却有意识地将属于血亲关系范畴的“孝”与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的“忠”挂起钩来,把行孝道当作加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以褒扬与利用,以至于在演门这个地方竟异化为一些人谋取官职的手段,成了虐人害人的东西。作者的讽刺之意暗含在貌似无褒无贬的客观叙述中,乍一看很平常,实则特别冷峭,入木三分。
    再如《人间世》中的一段: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智)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郭象注说:“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43]受郭象的影响,以往的论者多认为这里是在讲如何圆滑地混世、自保,实际上,此节文字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里佯装传授如何随圆就方、虚与委蛇,实则以反讽之法抨击那些专横跋扈、凶狠残暴之君(直到文末“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才显露用意)。庄子“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天下》),常常正言若反,他善用词句与语境之间的悖反来造成反讽的效果,从而将其本意表达得更为隐微曲折,也更为深刻有力。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庄子文章时须拨开枝叶以见其本根,切莫脱离特定语境而错识庐山面目也。
    庄子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善用直观的画面、简洁有力的语句来表达他的讽刺。钱穆先生说,若是把《庄子》各篇“拆开逐段看,都是上等极妙的小品文”[44],所言不虚。如《则阳》篇中的“蜗角触蛮”:“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返)。”触氏、蛮氏两国的疆域,被夸张到了极小,小得可怜;二国因争左右蜗角间的“地盘”而开战,以至于“伏尸数万”,强势的一方还要乘胜追击十五天(又夸张到极大),从而造成一种很特别的滑稽感与讽刺感。
    有时,庄子还会通过描摹被讽刺者的反应,来突显讽刺效果。例如,《天地》篇写为圃者以“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等语教导子贡,子贡听后,“瞒然惭,俯而不对”。孔门的“辩手”子贡在与道家人物的交锋中,竟如此不堪一击。《盗跖》篇以虚构之笔,写盗跖斥责孔子“妄称文武”、“擅生是非以迷惑天下之主”,“妄作孝弟(悌)而徼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孔子畏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到了鲁东门外碰见柳下季,孔子对他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直把孔子理屈气慑、六神无主的狼狈相写得活灵活现。庄子的这种近于漫画式讽刺手法,直接影响到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如《日者列传》写宋忠、贾谊听完卜者司马季主的高论之后,“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于是摄衣而起,再拜而辞。行洋洋也,出门仅能自上车,伏轼低头,卒不能出气”[45],其祖构庄文,几近亦步亦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