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晚唐诗学视野中的右丞诗——司空图对王维的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刘宁 参加讨论

    韦应物的诗作,较多地接续了陶渊明平淡隽永的风格,写景状物多取一种素朴萧瑟的笔致,例如《郡中西斋》:“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寒花独经雨,山禽时到州。清觞养真气,玉书示道流。岂将符守恋,幸以栖心幽。”⑧诗中以近乎白描的笔法,刻画秋日的寒花、闯入郡斋的野禽,烘托一种幽僻萧冷的气氛;又如《楼中阅清管》“山阳遗韵在,林端横吹惊。响迥凭高阁,曲怨绕秋城。淅沥危叶振,萧瑟凉气生。始遇兹管赏,已怀故园情。”⑨诗中刻画哀怨清厉的笛声,全从笛声所引发的萧瑟之气入手,滤去了对演奏和音质的刻画摹写,使全诗呈现出素淡的风格。又如《秋景诣琅琊精舍》“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⑩秋日登山,可以有许多独特的物色可以描绘,但诗中着力刻画苍茫寒色与悠扬晚钟中的精舍,突出清远的意境,也是极为淡雅的风格。至于韦应物脍炙人口的名作《寄全椒山中道士》,更是以素淡之极的笔墨来吟咏:“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11)诗中滤尽了一切色彩,其中“煮白石”的意象,将淡语写到了极致。
    在淡化物色刻画的同时,一些以清雅素淡为基调的意象,抒写高雅出尘情致的语词,在韦诗中反复出现,例如:“清露”“凉飚”“凉气”“幽赏”“萧疏”“澹泊”“清曙”“萧条”等,这些意象和语词,共同烘托了闲淡的风格。这与陶渊明的语言风格也颇为接近。当然,韦应物也有工于刻画,富于色泽的“秀语”,清人施补华就注意到这一点:“韦公亦能作秀语,如:‘乔木生夜凉,流云吐华月’、‘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亦足敌王、孟也。”(《岘佣说诗》)(12)这里所举出的例子,就色泽丰富、刻画细腻,但从“亦能作秀语”的口气来看,显然,这些“秀语”并非韦诗的主流,而“亦足敌王、孟”之语,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秀语”为王维之所长。
    如果说韦应物主要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风格,那么王维则更多地承袭了谢灵运语秀的传统。无论是对物象摹画的精细,还是对色彩运用的丰富,王维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也使诗作呈现出清秀明丽的基本格调。同样是刻画田园生活的悠闲自适,王维的诗作充满明丽的色彩:“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13);又“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14);即使是充满幽独之趣的辋川之作,也常以明丽的色彩刻画寂寞幽复的意趣,“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15);“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16)。当然,王维也有一些以淡雅素净之笔,刻画萧瑟意趣的作品,例如,《淇上送赵仙舟》:“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人。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7)这首诗以白描的笔法刻画离别的萧瑟心境,与韦应物的作品颇为接近,但这样的作品在王诗中并不占主流,在抒写离别的惆怅时,王维还是富于清丽秀发的笔墨,例如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18)诗中将离别的愁绪,放在青青柳色相伴的明媚清晨的背景下来书写,又如《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19)诗人的别泪,被缤纷的落花与青青的杨柳所触发。这些作品的用语风格,都与陶渊明的平淡素朴颇不相类,而更接近大谢的清秀。
    可见,王维的诗作,虽然有淡然世虑,遗情物外的高致,在艺术风格上,却是偏重清秀明丽,并不以“淡”为尚。在司空图之前的诗论家,也不以“淡”评论王诗,例如殷瑶《河岳英灵集》对许多诗人,都称赞其有“物外之趣”与“方外之情”,例如他称赞綦毋潜的诗“善写方外之情”(20);储光羲的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21);刘奋虚的诗“情幽兴远”,有“方外之言”(22);张渭的诗“并在物情之外”(23);王季友的诗“远出常情之外”(24);但对这些诗人,殷璠从未使用“淡”来评价其诗作,而他称赞王维的作品“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25),这里的“皆出常境”,既包含了王诗的意趣上的高妙超逸,也指其艺术上的非常境可囿,而如此精神与艺术的超逸之境,表现在风格上,则是“词秀调雅”,而非“淡”之一路。
    韦应物以平淡的笔墨来刻画闲适超然的情趣,是他很有个性的创造,清人翁方纲就注意到韦诗之“淡”:“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石洲诗话》)(26)白居易以“闲澹”概括韦应物的诗风,颇为准确,但司空图以“澄澹”来解读王维,则并不十分贴切。事实上,宋人以下,对王、韦的差异,多有辨析,例如张戒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岁寒堂诗话》)(27),张实居云:“王右丞之精致……韦苏州之雅澹”(王士旗《师友诗传录》)(28)等,虽角度不同,但都看到了韦应物长于“淡”,而王诗并非如此的特点。司空图以“澄澹”解读王维诗,为他的王、韦并论奠定了基础,但对于理解王维诗,终究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说司空图以“澄澹”评价王诗有所不确的话,那么他以“精致”来论王诗,其理论用心以及这一评语的局限,也很值得分析。一般来讲,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匠心,不可能是粗略草率之作,但司空图所说的“精致”,主要是指创作中精心的推敲锻炼,而且这种推敲锻炼要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其《与李生论诗书》谈到“澄澹精致”,即是与“直致所得”相对而言:
    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於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於道举哉?贾浪仙诚有警句,然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於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29)
    有学者指出,这里所说的“直致所得”,是“指对外界直接作用于人的自然形象的客观再现”,这一认识十分准确。(30)与“直致所得”相对的“精致”,是指精心锻炼,司空图认为,做诗不加修饰锻炼,但能“以格自奇”,虽非上格,但犹有可观者,至于王、韦之诗则在推敲锻炼之中,包含了“格”与“遒举”的内在力量,因此是最高的典范。贾岛的作品“诚有警句”,这里的“警句”当是指“精致”的、富于推敲锻炼的诗句,但是整体来看,诗作的内涵不够丰富,“视其全篇,意思殊馁”。
    当司空图用与“直致”相对的眼光来提出他的“精致”之说时,他对“精致”的理解就可以看到来自中晚唐诗学的影响。王维的诗作无疑包含了诗人艺术创造的深刻用心,但这些用心常常并非以刻意的姿态呈现在作品中。王诗具有一种很鲜明的直观而自然的风格,诗人不刻意改变人们一般的感觉习惯和表达习惯,抒情状物,好像冲口而出,即目而见,信手拈来。例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1)诗中刻画山间秋日雨后的傍晚,仿佛随口描摹,略无修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切合着山间景物观察的自然顺序,又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32)全诗亦是对山居生活做自然的书写。即使是幽独的辋川之作,也是以仿佛即目所见,随物描摹的方式,写下一个个山间的瞬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33)“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34)这些作品,从其书写的方式来看,与钟嵘在《诗品》中所推重的“直寻”之作,十分接近:“‘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35)钟嵘所谓“直寻”,着重于构思上的自然书写,而其所列举的直寻作品,在表现风格上,则呈现出自然直观的特色,王维诗作与之有所接近。王诗匠心不露其迹,深思出于自然,从其表现特点来看,并不向人刻意地呈露“精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