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尚“清”诗论 “清”是中国史诗一以贯之的追求,并非有元一代独特之崇尚。蒋寅有《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一文②,专论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清”,指出“清”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六朝时,其已成为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此说来,元人尚清,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在尚深致、重才学的宋代诗学之后,元人的尚清,就给人较强烈的印象。而元人之尚清,又不是回到六朝之清。元代诗论家对“清”意趣展开性的论述,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在中国史诗上,元代对清的崇尚,是较为突出的。要说明这一点很容易。元人辛文房一部十卷本的《唐才子传》,“清”竟出现130次。“清”代表了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如果从深层次上分析元代诗学尚清的原因,一是由于元代文人与政权的关系相对比较疏离,对政治的依附关系较弱,如此倒使他们拥有充分的空间,去自由地享受自己的生活情趣,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于是“清”便在他们的诗文和诗文理论中强有力地反映出来。二是元代文人在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后,富与贵已经不属于他们,为了抗衡富与贵,展示自己的个人价值,就要充分张扬自身的文化优势,突出其人格高致,于是不管是从情趣说,还是从人格说,抑或从为人气象说,高扬文人和文化之“清”,以区别并抗衡“东华尘土”所代表的富与贵之“尘”之“俗”之“浊”,就成为文人们获取人格自尊和心理平和的必然。 (一)“清”:文人清雅离俗之格调 屈原自我人格标榜“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在古代文人中影响很大,以清洁人格抗拒浊世,成为很多文人的自觉意识。在元代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宋元易代之初的南方,清洁自守成为由宋人元许多文人的自觉意识。元代文人普遍推崇陶渊明,多以陶渊明为人格榜样,贫困中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自我激励,失意与迷茫中以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适性任运相期许。诗人白珽有《山居怀林处士》诗,其中“饱看贵人面,不若饥看天”两句,颇能体现这种孤高而清洁自守的人格精神。白诗所怀林处士,即宋代著名隐士、以写梅花诗著称的“西湖居士”林逋。他所追慕的,就是林逋之“清”:人格清,情趣清,诗风也清。而诗风之清,正是其人格与情趣之清的体现。元代诗人赵文有《诗人堂记》一文,文中提出了一个“诗人”的标准,他拿这一标准评量当时诗坛,得出了一个让人颇感新异的结论:“今世诗多而人甚少。”原因就是符合诗人“清”格的人太少,只有那些“萧然山水间,无求于世,研朱点《易》,扫地焚香,庶几不失其所以为人者。”这样的人,坚守为“人”之清洁标格,“葛巾野服,萧然处士之容”,“山林介然自守之士,忍饥而长哦,抱膝而苦调”③,清洁远俗,所作诗歌,清气满纸。李存称这样的人为“清修君子”,“清修”的标准,就是摆脱世俗欲望,保持诗人所应有的灵明:“何以谓之清,又若何而修?曰:无欲为之宗。”④他们以清贫对抗富贵:贵不如官,富不如商,但“清”(清才、情趣)却唯我独有,有此信念支撑其甘居山间林下,相伴风云月露、花竹草树、琴鹤舟笻,“枯槁介特,绝不与世相婴……而独得其一绪之清思,终日累月,吟哦讽咏于泉石几榻之间”,其所作诗,如“春冰结花,尘滓都尽;秋空卓秀,一色空青”⑤。宋元之际的牟巘说,这样的诗人,其人其诗,都如山间白云,“脱鞅掌超尘坱,以与莽苍鸿蒙游方之外矣”,作诗也是“自乐其乐,内足于己,不以己徇人”。所以“其辞隽,其思清,其兴寄远,读之殊使人有凌云意”⑥。富有自然清趣。 (二)“清才”:文人自身价值的重新发现 宋元易代,文人在宋代所拥有的政治与经济优势,随天地之变一去不复返。宋代社会以文人政治为突出特色。宋代几乎所有的职位都被文人占据:“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⑦元代则是一个极度尚武轻文的时代,由宋人元,文人社会地位突然跌落,自我人生价值的认定也陷入困惑。在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价值观成为虚幻之后,在迷茫之中的文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生存的价值,以支撑其生活的信心。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自身价值的重新发现。当他们重新审视自身时发现,能够寻找到的可以抗衡福与贵的优势,只有才与学。于是,富有“清才”,就成了支撑文人自尊,且据以傲视无学无才的王侯贵种的最大资本。赵文就很自负地说:“宰物轻与人以富贵,重与人以清才。”⑧富贵得来易,清才得来难。按照难得者贵的逻辑,文人自然比高官、富商更有价值。 在诗人戴表元看来,诗歌“清言”,得自诗人“清能灵识”,而此“清能灵识”,与“世俗膏粱声色富贵豪华”相排斥,“使有一毫昏惫眩惑之气干之,则百骸九窍,将皆不为吾用,而何清言之有乎”?⑨人无“昏惫眩惑”,上天“纳之以清能灵识”,如此方有“清才”,能“清言”,是为诗人。既然“清才”比富贵更有价值,富有清才的文人们就自可傲视王侯。戴表元有时又称之为“清能灵解”,此“清能灵解”得自山水自然,人从山水清气中获得,“山巉水驶,风气疏爽,士大夫得之而为清能灵解”,诗人要保持这种“清能灵解”,就要排除功利之心、势利之想,作诗的目的不能是换取功名富贵,不“挟之以资身华世”,而仅仅“自适其不遇”,这是“古仁人君子隐居求志之事”⑩。 好诗要清,好的诗人一定要有“清”的精神、“清”的灵魂。其“清才”得自天地“清气”。天地“气清”如何变成“清意”之诗?诗论家刘将孙说:“天地间清气,为六月风,为腊前雪,于植物为梅,于人为仙,于千载为文章,于文章为诗。”(11)如此,诗就应该如风之清、雪之白、梅之洁。具体的风格容或不同(或简远,或古雅,或轻盈等),“清”则不可无。这就是所谓清气为诗说。清气为诗的观念不是元人发明,但元代诗论多有阐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