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早年中国学生留学海外运动无疑构成了直接源头。其间,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以集束式的方式留(游)学欧洲,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刻录下了欧洲文明的深刻印记;亦不仅仅是纯粹时间意义上的聚拢,以与具有内在精神及审美相关联的想象性“样本”,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及其精神嬗递准备了条件。 关 键 词:欧洲华文女性文学/区域文化征象/想象性“样本”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批准号:11&ZD111)。 作者简介:陆卓宁,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陆卓宁(195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相比较,欧洲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话语相对单一,大多表现为女性作家的个案研究,而断代关注、整体观察以及欧华女性文学于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历史关系几乎空缺。这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欧洲一地集中了诸多历史文化同源异流且相互冲突的民族国家,共时性地承载了西方文明历史的策源,乃至催生了所谓的西方世界,从而对东方和中国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欧洲文明无疑充当了现代性的范本,早年伴随着我国现代转型过程的“取向西学”运动便大多以欧洲诸国作为首选目的地,从而直接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生。因此,如何在多向度价值取向互洽的视野中给予欧洲华文女性文学整体或断代观察与论述,不论是从欧华文学的区域意义看,还是从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史着眼,都有其学理逻辑的学术本体的特别意义。 鉴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所谓欧洲华文女性文学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一则,就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来,“从研究起源引出来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①这里的“发生”当然也是一个过程,一种建构。二则,由于清末民初国人往往将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先进诸国合称为西夷、西海、泰西、西洋等,而将欧洲从这些集合名词中分离出来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②,因此本文论述过程难免时有混用。三则,本文所讨论的欧华女性文学,主要是指创作主体作为女性的事实存在,而非完全是一种审美体系、一种想象的投影、一种理论工具。针对欧洲华文文学所处地域的重要性及其女性创作比较突出,但所受到的关注度以及研究话语的单一,“了解女作家们的自我意识如何在文学中从一个特殊的位置和跨度来表达自己,发展变化以及可能走向何处,而不是想窥探一种天生的性别姿态。”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