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气豪笔健文自雄——漫说文坛健将杨振声兼谈京派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4年第201 解志熙 参加讨论

    这个评论颇为中肯,特别是指出林一存才是《玉君》的真正主角,确是有见之言。回头再看鲁迅对《玉君》的否定,其实不无与陈西滢以至胡适叫板的意味。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曾说,“我先前看见《现代评论》上保举十一种好著作,杨振声先生的小说《玉君》即是其中的一种,理由之一是因为做得‘长’。我于这理由一向总有些隔膜。”⑥按,上面所引陈西滢的话,乃是他对《玉君》的全部评语,其中并没有“因为做得‘长’”所以给予好评之语。其实,鲁迅的这个记忆“失误”折射出他对《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讨厌,而他竟因此刻意挑剔陈西滢所推举的杨振声小说《玉君》,这也不免有些意气论事而失却公正了。
    二十年代前期,杨振声留学美国,专攻心理学和教育学,大约在1924年年中获博士学位,遂启程返国。此后的十余年间——从1926年到1937年,杨振声辗转任教于南北多所高校,逐渐成为民国高教界的高层人物,承担一些院系以至学校的领导之责,从事创作的时间自然有所减少,但也并非如鲁迅所说“此后也不再见这位作家的创作”了。鲁迅显然有所疏忽,而推原他之所以会如此疏忽杨振声这十余年的创作,还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杨振声属于以胡适为主导的《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创刊于1924年12月,至1928年12月终刊,其后身是1932年5月创刊的《独立评论》,出至1937年7月终刊),而《现代评论》派恰是鲁迅所不喜而力加排斥者,因此连带地对杨振声的创作有所失察,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这十余年间恰正是杨振声在小说创作收获不菲、趋于成熟的时期。他陆续奉献出了《瑞麦》《阿兰的母亲》《小妹妹的纳闷》《她为什么忽然发疯了》(以上均为1926年所作),《她的第一次爱》(1927年)、《济南城上》(1928年)、《抢亲》(1932年)、《报复》(1934年)、《一封信》(1934年)和《抛锚》(1937年)十个短篇小说,足可以出一个集子了。⑦这些小说的前一半延续了“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创作倾向,后一半则有可喜的新拓展。如表现山东人民抗日爱国情怀的《济南城上》,成功地刻画了两个青年学生在国难当头之际的壮行,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抢亲》《报复》和《抛锚》三篇,乃以作者对其家乡蓬莱岛上的渔家生活观感为基础,着力叙写北方渔民的生活悲欢和豪爽强健的民性,更让人过目难忘。
    即如《抢亲》里的辛大爱上了孙家的姑娘小绒,提亲不成,索性就去抢来,“过了三日,小绒脸上也见了笑容。辛大便是这样成了亲”;《报复》里的姑娘小翠先后被母亲许给高二和刘五,高二先下手抢亲成功,不甘心的刘五伺机欺侮小翠,高、刘二人从此结下梁子,可是在刘五遇上海难时,高二还是毫不犹豫地救了刘五,而当刘五看到高二被贼打劫时,他也尽心出手救助了高二,二人因此结成了换命的好兄弟;《抛锚》里的穆三乃是一个欺行霸市、偷窃鱼货的无赖,因此招致渔民的公愤和报复,穆三侥幸逃脱,气愤的渔民将他的相好何二姑抓来装入麻袋、准备抛入大海,此时穆三却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命换回了何二姑的命——
    穆三冷冷的道:“用不着动手,你们放了她,绑起我来。好汉作事好汉当,偷鱼的是我一个人,并不是她!”说完他背转身去,把两手交叉在背后,让他们绑。
    大家呆了一呆,翕然的过去把穆三绑了。穆三一动也不动,也不再说一句话。
    他们把装何二姑的麻袋装好了穆三,又缠上一块石头。四人扛到一只船上。驶到海心,呐一声喊,扑通一声,麻袋掷入海中。海水激起一个大波,随后是一圈一圈的浪纹向外开展着,消散着。终至于浪纹消失,海水若无其事的恢复了它的平静!
    众人散去,落月照着何二姑,僵石似的坐在海岸上,呆然望着海水。⑧
    这些作品以简练明快的文字、克制叙事的风格,将北方渔民伉爽强健的性格和质朴侠义的风俗,刻画得力透纸背而又收束得干净利落,给人格外爽健的美感。应该说,在三十年代的新文坛上,杨振声的这些描写北方渔民生活、渔家风俗的短篇小说,确是难得的佳作。
    与此同时,杨振声在散文尤其是杂文的写作上也别有所获。检点他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记事者颇有特色,但不过五六篇,而杂文则多达二十余篇。杨振声的这些杂文与陈西滢的“西滢闲话”、梁实秋的“骂人文章”等一道,表明“杂文”并非《语丝》派和左翼文人所独擅,自由主义的学院文人也同样不输此道。按,由于杨振声留学时期学的是教育,回国后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1932年后半年辞去青岛大学校长之职后,又受命主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所以他三十年代的杂文多针对教育问题而发,如《也谈谈教育问题》《女子的自立与教育》《识了字干吗?》《养材与用材》《小学与小学国语》等,都是深有感触、立言恳切之作。看得出来,杨振声虽然属于《现代评论》派,但他的杂文其实未尝不受鲁迅的影响,甚至不无与鲁迅相呼应之处。比如,《关于民族复兴的一个问题》一篇,痛心地批评中国民族性因受所谓南朝风雅的影响,乃竞赏才子佳人,“而这民族从此也就衰弱下去,对外族侵略毫没抵抗能力,只伸着好头颈让旁人来砍罢了,其唯一征服外族的方法,是让他们入居中土,同受腐化。及至他们中聪明点的都变成才子佳人,他们也就完事一桩,不足有为了”,进而强调——
    我们并不要什么军国民主义,只不要病国民主义就算得。大家本不妨弄的健全点,我想一个粗大的男子,不应当在女子跟前自惭形秽,女子也不应当见了他便吓一大跳。同样的一个健壮的女子,不应当在男子跟前感觉踧踖不安,男子也不应当见了她便向后转。男子并不是专生给女子看的,女子自然也不是专生给男子玩的。色虽是天性,但美丑只是人下的定义。病态也许有一种美,但那只是病态的嗜好。况且生物的责任,第一得先能自保,第二才是传种。种且不保,传于何有?其实,人生在男女之间,本可成立一种健全的美感;男女之外,也还有更要的生存问题。这只是一个顶自然的人生观念。而环境移人,小孩子是无成见的。
    今后粗男壮女,会不会代替了将来的才子佳人?那全在社会的观念改不改。而民族复兴中的一个问题,就在这一念上头。⑨
    如此立言持论,不仅与鲁迅自“五四”以来批判国民性弱点、改造国民精神的观点相一致,而且与三十年代鲁迅重新发掘民族脊梁、重建民族自信的立场相呼应。并且从此文还可以看出杨振声杂文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以切身的生活经验来说明比较重大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