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学思想史作为一个学科,是由南开大学中文系罗宗强教授开创的,如果以罗宗强在1986年出版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一书作为该学科建立的标志,那么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建立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平台。 作为对本学科学科属性与研究特点的总结,笔者曾经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1]一文中,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求真求实与历史还原的研究目的;二是将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以概括文学思想的研究方法;三是历史环境与士人心态相关联的中介要素;四是心灵体悟与回归本位的学科交叉原则。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之所以会形成上述特征,乃是基于下述两方面的学理依据:从历史研究层面讲,是为了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因为一个人对于文学的认识与观念,往往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同时也反映在不同的场合与领域。当文学思想研究将体现在创作实践中的文学认识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时,对于某一时期、某一流派、某一代表人物文学思想的认识就更趋于立体化和复杂化,因而也就更接近于历史的原貌。尽管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讲,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至今仍存争议,但探索历史真实内涵与遵从文献证据依然是史学牢不可破的基本学术原则。从学科发展层面讲,是为了突破已经具有近百年研究历史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限制,使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史的研究向着更高层次提升。仅就研究对象而言,文学思想史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扩展至创作实践的领域,这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空间,从而使本学科拥有丰富的学术内涵与宽广的发展前景。 到如今,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该研究领域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需要及时加以新的总结,以便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关于历史还原问题,随着本体诠释学与接受美学的深入影响,从而对于还原的内涵与性质就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真正回到历史场景自身,而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不但不会使历史还原失去信心与魅力,反倒会使历史还原充满张力与多种可能性。又比如,关于如何从创作实践中提取文学思想观念的问题,原来只是从作者的创作倾向中加以概括。其实,从作者的题材选取、文体使用、创作格式、审美形态等方面,均能体现作者对于各种文学问题的看法。而且,如何提炼文学思想也还存在种种技术手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发现这是难度最大的培养环节,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相对较为容易,但真正使其自如运用却相当困难。因此,作为一位成熟的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人员,他必须得到严格的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的训练。当然,毋庸讳言,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一些争议,比如有不少学者曾经提出过质疑,用当代学者所拥有的纯文学观念去研究中国古代的文章观念或者说杂文学观念,到底有无可能,而且是否与本学科文学思想还原的研究目的相冲突?[2]这样的问题其实不仅是文学思想史需要解答的,同时也是整个古代文学研究所必须认真面对的。另外,文学思想史中的文人心态研究,本身便具有很强的主观体验色彩,又如何保证其研究的客观有效性?因此,就本学科的发展而言,无论是从经验总结还是疑难辨析的角度,都需要对一系列相关问题予以更深入的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