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清)董诰编:《全唐文》卷323,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75页。 ②《全唐文》卷388,第3941页。 ③(唐)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4,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69页。 ④《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6,第731页。 ⑤《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6,第725页。 ⑥《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4,第562页。 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6,第700页。 ⑧《全唐文》卷315,第3196页。 ⑨《全唐文》卷527,第5359页。 ⑩关于司马承祯、吴筠等人的心性形神修养理论,参见卿希泰主编、詹石窗副主编:《中国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中的有关讨论,见该书第149~170页。 (11)关于梁肃编撰《止观统例》的有关思考,参见其本人所撰《〈止观统例〉议》,见(唐)梁肃著,胡大浚、张春雯整理校点:《粱肃文集》第1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30页。 (12)(战国)荀子著,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64页。 (13)《荀子集解》卷1,第10页。 (14)《荀子集解》卷1,第7页。 (15)《荀子集解》卷1,第11~12页。 (16)(战国)孟子著,(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17)《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6,第700页。 (18)《荀子集解》卷1,第15页。 (19)《荀子集解》卷1,第7页。 (20)《全唐文》卷527,第5358页。 (21)《全唐文》卷527,第5357页。 (22)《全唐文》卷637,第6433页。 (23)《全唐文》卷637,第6435页。 (24)冯友兰、T. H. Barrett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李翱思想的佛教来源,陈弱水对李翱思想的道教来源,有比较细致的揭示。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96~699页;T. H. Barrett, Li Ao: Buddhist, Taoist, or Neo-Confuci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33-57;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0~356页。 (25)(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73页。 (26)《柳宗元集》卷34,第880~881页。 (27)《柳宗元集》卷44,第1271页。 (28)《柳宗元集》卷3,第80页。 (29)《柳宗元集》卷3,第80页。 (30)《柳宗元集》卷34,第873页。 (31)《柳宗元集》卷34,第886页。 (32)《柳宗元集》卷7,第170页。 (33)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导言”第1页。 (34)(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305~3306页。 (35)《朱子语类》卷139,第3305~3306页。 (36)(宋)朱熹著,(宋)吕祖谦编,严佐之导读:《朱子近思录》卷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37)《朱子语类》卷63,第1538~1539页。 (3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7页。 (39)《朱子语类》卷31,第788页。 (40)《朱子语类》卷9,第157~158页。 (41)《朱子语类》卷11,第186页。 (42)《朱子语类》卷139,第3302页。 (43)《朱子语类》卷139,第3302页。 (44)《朱子语类》卷139,第3302页。 (45)《朱子语类》卷139,第3303页。 (46)陈来:《宋明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19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