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四壬子图》与清代诗人图像题咏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孙雨晨 罗时进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清初诗人方文曾请画家戴苍绘有《四壬子图》,所谓“四壬子”指陶渊明、杜甫、白居易和方文四位同生于壬子年的诗人。图像展现了方文的文人形象和诗学取向,其后江淮诗人的《四壬子图》题咏则揭示出“节义坚守”与“诗道质朴”的时代意义。在清代诗歌史上,《四壬子图》是一个诗画融贯的典型范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该图从产生到题咏以致产生影响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文学艺术事件应该得到重视。深入分析研究该图及其相关问题,不仅有益于切近理解方文“嵞山体”,亦可以了解清初文人的文学旨趣和精神取向,对了解诗歌史与图像史的内在关联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方文/《四壬子图》/题咏/诗画关系
    【作者简介】孙雨晨(1986-),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罗时进(1956-),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元明清诗文研究,江苏苏州215123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也是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上的重要环节。入清后,各种社会关系发生裂变,各阶层思想出现冲突,文坛随之动荡,产生某种分离和组合。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诗人们怎样标示自己的面貌,如何展示独特的个性,如何表达自我道德诉求,并实现与同时代文人间的精神联系和观念认同,是值得考察的问题。桐城三诗家之一方文的《四壬子图》的出现,在当时似乎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其中包含的文学和非文学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分析《四壬子图》的产生背景及其影响,可以映现方文其人其诗,亦可以了解清初文人的文学旨趣和精神趋向,而它作为一个诗画融贯的典型样本,对了解诗歌史与图像史的关联性,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壬子图》的内容及绘图意旨
    方文(1612—1669),字尔止,一名一耒,号嵞山,别号淮西山人、忍冬子,桐城人。桐城方氏家族文脉传承,由明及清,才士辈出,而方文堪称明末清初之翘楚,以“嵞山体”在诗坛别树一帜。他曾请画家绘有一幅《四壬子图》,此举在其文学生涯中是一个颇引人瞩目的事件。该图像的绘者是谁,所绘内容为何?朱则杰先生作过相当深入的考证,为我们提示了许多原始文献史料,揭示出该图产生的基本背景与要义。在此基础上我们略作申发,以进一步说明《四壬子图》的内容及绘图意旨。
    关于该图的大概面貌,方文的《赠戴山人葭湄》诗有所表达:
    前年冬月涉邗水,董相祠边访知己。武林戴生居隔垣,为我曾图四壬子。柴桑范度本天人,杜白风标并绝尘。何幸置我于其侧,意态相关若有神。因持此图示同调,人人叹息夸精妙。先是曾鲸与谢彬,两公心法惟君绍。今年夏月复来兹,何以报君惟此诗。西园雅集成千古,全赖龙眠李伯时。[1]956
    正如朱则杰先生所考,此图作者为同时代著名画家戴苍。戴苍字葭湄,浙江钱塘人,以人物肖像和山水画见长,深得谢彬画法真髓,并曾为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和王士禛分别作过《烟雨归耕图》和《渔洋山人抱琴洗桐图》等。由此诗首句推测,其时间大约在“前年冬月”也就是康熙癸卯二年(1663)的冬天,地点则在江苏的扬州。[2]后来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下第三十四则对此图有过一段趣味生动的叙述:
    方嵞山(文),桐城人。居金陵。少多才华,晚学白乐天,好作俚浅之语,为世口实。以己壬子生,命画师作《四壬子图》:中为陶渊明,次杜子美,次白乐天,皆高坐,而己伛偻于前,呈其诗卷。余为题罢,语座客曰:“陶坦率,白令老妪可解,皆不足虑;所虑杜陵老子,文峻网密,恐嵞山不免吃藤条耳。”一座绝倒。[3]208-209
    方文的友人孙枝蔚所作《题方尔止四壬子图》诗对该图的画面有更为具体的描述:
    嵞山攻诗三十载,老来作事何痴癫。不愿左揖安期袖,不愿右拍洪厓肩。但愿论文遇陶叟,更招杜白坐两边。工部请吟收京作,太傅请书讽喻篇。杨柳未衰身在宅,菊花才香客送钱。古今怪事无不有,四人同生壬子年。岂无崔相与刘郎,彼虽同庚非高贤。性情已向卷中得,相貌兼求画里传。丹青无如戴苍好,位置不敢乱后先。列坐宛如师弟子,向往何妨为执鞭。世人尊杜或嗤白,嵞山大笑看青天。王杨卢骆皆千古,何况白诗近自然。我命偶合韩与苏,三磨蝎图壁新悬。他时得共四壬子,观者一例增流连。[4]328
    由此我们知道,此图绘有四人,前一后三,呈高低分布。后三人以陶渊明居中,左侧为杜甫,右侧为白居易。三人以宗师之尊高坐其上,而方文伛偻于前,谦恭地呈其诗卷,表现出景仰之态,形成明显的弟子与宗师的关系。这幅画的奇妙之处在于“古今怪事无不有,四人同生壬子年”。杜甫与白居易生于壬子年,文献史料记载甚明,而陶渊明生于壬子,只是关于他出生年代的诸种说法之一而已,但这已经无妨于方文对三者并尊共仰了。而唤起干支纪年中的深层记忆,将晋、唐、清跨及千余年的四位壬子年出生的诗人共绘于一图像,这是多么令人称奇叹绝的文坛之观!
    当然问题如果只是到这里,那么这幅画无非是具有特别的雅趣而已,并不具有文学事件的意义。即使是“丹青无如戴苍好”,“相貌兼求画里传”,也只是道出其绘画艺术本身的意趣,仍然未及这幅奇绝作品的真谛。孙枝蔚诗中“岂无崔相与刘郎,彼虽同庚非高贤”两句是特别值得注意的。要说明这两句的意义,当看一看白居易《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诗,其云“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束,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相及刘郎”。这里的崔相、刘郎指中唐诗人崔群和刘禹锡。此二人与白居易俱为同年生人,亦堪为壬子之俊杰,但在方文的精神世界中,他们与白居易虽同庚,却未可称高贤。
    进一步看,清初钱陆灿《题嵞山先生续集乙巳丙午诗》曾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近来诗卷擅千秋,栎下官高尔止游。何事同生壬子岁,竟无一字学崔刘?”其中“栎下高官”是方文的友人周亮工(号栎园),与方氏同样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岁在壬子。钱氏所提出的是,既然栎园与方文都为壬子年生人,为何独倾心于杜甫和白居易,而置崔、刘等诗人于不顾呢?其实稍加考索可知,与白居易同生于壬子年的至少还有李绅等诗人,方文在《崔李行》中将其归入“古今风雅有神契,况复俱生壬子岁”的范畴,但《四壬子图》中于唐代取则典型,唯尊杜白而不及其余。周亮工在为方文所作的《西江游草序》中有一段话实际上解答了这一问题:
    而世俗之见鲜与余同,惟吾友方子尔止,其论诗与余最合。盖余闻尔止之言曰:三百篇尚矣,屈宋而后足以追踪继响者,惟汉人乐府……而少陵、香山其源皆出于此。虽气格声响不能画一,而风旨所归,先后同揆,期于闻者足以感动而后止,即有善析者不能岐两家而使之异辙也。而耳食之士,遂以少陵独步,非香山所可几,岂足为通论乎?今使世之为诗者,苟能推白之坦逸以合于杜之雄浑,开合顿挫,自为一气,方足雄据作者之坛……尔止之论与余合若此。[1]771-772
    由此可见,《四壬子图》并非“壬子”名人的聚合,而是一种诗学精神上趋为一队的典型化选择,是诗歌创作取向高度一致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在明末清初诗坛对白居易诗歌的精神和风格存在着相当的争议,尤其对白居易与杜甫之间的诗学联接存在严重的误解,尊杜嗤白,贬抑香山成为有影响的诗学话语。上文所引王士禛之谓“陶坦率,白令老妪可解,皆不足虑;所虑杜陵老子,文峻网密,恐嵞山不免吃藤条耳”,其实也是在少陵与香山之间划出一条鸿沟。而方文强调的是少陵、香山“虽气格声响不能画一,而风旨所归,先后同揆”,亮工对此深表赞同,引为同道。由此看来,《四壬子图》不仅表明方文的自我诗学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诗论,是对当时诗坛“抑白”之说的正面回答。方文曾作有《初度书怀》9首,为顺治八年(1651)40岁生日所作,其二云:“昔闻杜陵叟,降生乃壬子。厥后香山翁,生年亦复尔。相去六十载,英名千古峙。我生幸同庚,性情复相似。酷嗜二公诗,诗成差可拟。”[1]58可见方文对“杜陵叟”与“香山翁”,已经在内在诗学精神上一致化了,其崇拜的情感真诚而强烈。
    另外需要讨论的是方文对陶渊明的选择与膜拜。陶渊明不仅是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诗人,而且在士族精神史上也是一个不朽的偶像。不论是仕途失意的士大夫,还是安贫乐道的布衣,都为陶渊明的生活选择与思想人格所折服。他数度出仕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坚隐不出,其隐逸风度与清高格调成为古代文人的精神范型,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用“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来比喻陶渊明的高尚人格,曾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效陶”诗。从《效陶潜体诗十六首》《题浔阳楼》《访陶公旧宅》等诗可知,越到中后期,精神上越以陶渊明为皈依。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5]35而清代方文更是对陶渊明崇敬有加,他自称“手探架上书,先得陶公诗”(《元旦读陶公诗》),其为陶渊明小像题诗,在庐山“明朝寻栗里,相与酹陶公”(《庐山访无可道人》),云“当时晋宋交,公卿莫知数。生既等浮云,死即同朝露。世眼多矒矒,谁能测其故”(《庐山诗》其三十一)。凡此都可看出对陶渊明的倾慕。此外,方文在诗法上继承了陶渊明一脉。方文效陶,要旨在于学习其诗的冲淡清雅、天然纯真。方熊评价方文诗道:“嵞山夫子擅风骚,丙午诗篇体更高。正是苏公绚烂极,勿因平淡妄訾謷。”[6]920方文的诗学取向正是沿着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路数而发展的。
    从以上分析大略可见陶、杜、白三家传承有致的脉络,将三家并论者古来实不乏其人,明末清初亦有不少诗人作如是观,徐芳《西江游草序》即云:
    古之善言情者,莫如陶彭泽、杜少陵、白香山,其词淡朴真至,使人无不可解而卒不可到……吾友方尔止以文名天下有年,其于诗,独好彭泽、少陵、香山而摹拟之。[1]765-766
    这实际上已与钱陆灿《题嵞山先生续集乙巳丙午诗》“壬子同年作者同,陶公杜公与白公。若修岁谱兼诗谱,又记嵞山江以东”完全同调了。这里我们赞同朱则杰先生的意见:“方文的诗歌在艺术师法上正是以白居易为主,上窥杜甫,同时兼及陶渊明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四壬子图》对方文来说,既原本‘同生壬子年’这一客观因素,又同时反映出诗歌创作的主观取向,具有诗学上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巧合。”[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