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诗歌的文体强势地位(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 张国风 参加讨论

    二、诗歌对散文的侵入
    诗歌的早熟及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较少地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而诗歌的出色成就对于散文和元明以后才走向高潮的小说与戏曲,更是成为难以抗拒的诱惑。小说和戏曲的成熟远远地落在诗歌之后,诗歌首先侵入了散文的领域。从楚辞到汉赋,从汉赋到骈文,我们看到诗歌对散文领域一步步进军、蚕食。诗歌侵入散文的第一块跳板,便是屈原的楚辞。楚辞的体制并不统一,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节奏,稳定的诗体。《离骚》、《天问》、《九歌》的体制都不一样。楚辞是在体制尚未稳定下来的时候达到了自己光辉的顶峰。在这一点上,楚辞不同于中国诗歌史上的任何一种诗体。楚辞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品《离骚》,其实是战国时代的自由诗,或者说是散文诗。《离骚》之所以被认为是诗,是因为它那磅礴的激情、浪漫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大致整齐的句式、隔句用韵及换韵的音律形式。《离骚》中的句子,大多有助词、介词、连词等虚词。还包含着许多人称代词。这些特点说明《离骚》的语言还没有充分的诗歌化。
    汉代的骚体赋,体制上与《离骚》没有区别。只是在句式上更加整齐而已。骚体用于抒情,终汉之世,骚体赋基本上保持着单纯的抒情功能。它似乎一心一意地模拟和学习楚辞。汉人的创造是散体赋。散体赋以状物为主,兼顾叙事、议论,而且逐渐地渗透到了应用文、学术文的领域。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对于人间万物面面俱到、不厌其烦的描写。今人看去,似乎是为描写而描写,而在汉人看来,描写中自有乐趣。汉赋充分地利用汉字这种方块字的形、音、义三方面的特性,大力发展文学的形式美。散体赋出现的根本动因正是在于人们对语言形式美的追求。这是文学形式美觉醒的时代,是汉字形式美觉醒的时代。
    半文半诗的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它的魅力逐渐地扩展到散文的各种文体。东汉的散文抵御不住赋的侵入,节节败退,一块又一块的阵地被赋体所攻克。它对各种文字技巧的吸收越来越多,对偶、用典、丽辞、音律,成为文人越来越自觉的追求,久而久之,终于在赋体之外演化出新的半诗半文、诗文结合的文体品种——骈文。骈文兼有诗的美丽和散文的流畅,风靡六朝文坛。赋与骈文挟其语言美的优势,一步步几乎征服了散文的各种文体。晋宋之际,自然美的觉醒给诗歌带来了初发芙蓉般的美丽。这种美丽其实是更充分、也更典型地体现在描写山水的骈文之中。赋和骈文的诱惑,说到底就是语言美的诱惑。有意思的是,由于五言这一新的诗体尚未真正成熟,诗人对于这一新的节奏尚处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之中,所以在六朝时期,作家的赋和骈文的语言往往比他的诗更美。例如曹植的《洛神赋》比他的诗具有更加华丽的辞藻;王粲的《登楼赋》比他的诗更加为人所称道;陆机的《文赋》比他的诗赢得了更大的声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比他的《归园田居》更加诗意盎然;庾信的《哀江南赋》比他的《拟咏怀》更加的喧腾人口;江淹的《别赋》比他的诗更受人喜爱。另有丘迟的《与陈伯之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以骈文写山水,秀丽洒脱,清新之气,扑面而来,都是当时的山水诗未到之境。整个魏晋南北朝,我们找不到一首诗,把江南的山水描写得如此之美。
    人们用诗的语言来写信,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本是给妹妹写信,但信的中心内容却是关于风景的描写。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本是劝降的信,却出现了江南风光的精彩描绘。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与顾章书》,也是在信中大写山川之美。梁元帝的《郑众论》,是用诗的语言写人物论。北魏孝文帝的《举贤诏》、北齐文宣帝的《禁浮华诏》,是用诗的语言写诏书。徐陵的《玉台新咏序》,是用诗的语言写序。章表是给皇帝看的,不是有所陈述,就是有所建议或请求,曹植的《求自试表》、孔融的《荐祢衡表》、傅亮的《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也在章表中展现了诗人的文采。内容本身已经不重要,展示文采却成了主要的目的。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用诗的语言写文学理论,《文赋》探讨诗歌的创作规律和心得体会,《文心雕龙》则用诗的语言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理论体系。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刘令娴的《祭夫徐敬业文》、孙绰的《丞相王导碑》、梁简文帝的《相官寺碑》,是用诗的语言写祭奠文章,纪念逝者。其实,纪念逝者需要诚恳,华丽的语言难免给人炫耀文采的印象。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是一篇简要的诗赋史,居然完全用诗的语言来撰写。诗的语言借助赋和骈文的形式,向散文的领域大举进军,尤其是侵入了应用文乃至学术文章的领域。平心而论,诗歌的跳跃性,并不适合散文的题材,因为散文需要逻辑性和连续性。诗的语言与节奏对叙事和议论的清晰度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害。但诗歌的强势亦由此可见。唯其如此,唐宋的两次古文运动才费尽心力,去恢复散文的疆域和活力。
    在散文的各种文体遭到赋和骈文侵蚀的时候,我们看到,史学受到的影响最小。与其他文体相比,史学散文对于语言的骈化做了最顽强的抵抗。叙事不是诗歌的强项,历史散文的内容是军国大事,几乎没有状物的需要,艳词丽句也不是历史散文的追求,历史散文本身是一种同样早熟的强势文体。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如《左传》这样成熟的历史散文。从《史记》、《汉书》到《三国志》、《后汉书》,顽强地顶住了骈化的诱惑。当然,《汉书》与《史记》相比,由朴拙雄放变为典雅详赡,由多用散行单句变为工整凝练、多排偶之句,可以约略看到一点赋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