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云谣集》写本斯1441、伯2838新议(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王小盾 张长彬 参加讨论

    二、三种形态的斋文文集
    为了了解斯1441、伯2838这两个写本的性质,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作为其主要内容的斋文。上文谈到:在这两个写本之上共有三个斋文群落。这三群斋文形态不同,实际上反映了斋仪文集形成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种形态见于斯1441第二群落,可以命名为“杂抄”形态。上文说过:斯1441第二群落是抄在卷子背面右端的一组文书,包含《二月八日文》、《安伞文》、《患难月文》等杂色斋文,共有五种笔迹。它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多人多次抄写的单篇斋文的集合,各篇之间联系较松散,作品创作的时间不同;其二,抄写时比较随意,无分类迹象,有些篇章且未抄完。虽然杂抄在一起,但各篇之中仍然可见一些原始信息,反映了早前应用的场所和时间,说明它们是不同时期斋文的合集。
    第二种形态见于伯2838,可以命名为“小组合”形态。这个写本载有九篇斋文,九篇中前八篇笔迹相同,是一人所抄。按照其内容特征,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组:前四文是第一组,因为首篇《庆经文》与次篇《庆幡文》又同见于伯2588,《庆幡文》和其后的《开经文》与斯1441的两篇同名斋文内容相当,而《散经文》又与《开经文》构成功能上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四篇具有历史上的关联。鉴于《庆经文》内有属于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官名“群(郡)主”字样,因此可以判断,这一组的四篇斋文大致生成于归义军政权时期。接下来是第二组,即第五篇至第七篇,分别拟题为《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这一组有不同于前四篇的时间信息:《转经文》(1)中有“金山圣文神武天子”字样,显然是金山国时期的作品;伯3765按照同样的顺序抄写了这三篇斋文,其中每文都有“金山天子”或“金山白帝”字样,说明这三篇斋文皆制作于金山国时期。总之,根据成文时间,这三篇可以列为一组。最后两篇属第三组:它们都是《入宅文》,都没有时间标志。
    所谓“小组合”,指的便是这种分组抄集。也就是说,伯2838斋文既有松散抄集的一面,又有分组的一面。这种集合方式不同于斯1441第二群落,而表现了某种仪式性或编纂意识,说明像伯2838这种斋文集是由第一阶段的杂抄斋文集发展而来的。在小组合阶段,抄写者对杂抄式的斋文集合会作某种处理,例如根据其内容调整排列次序,将实指的在场对象改为虚指;不过,因为只是初步的编纂,所以会留下许多早期抄本的痕迹(详下文)。这一形态的斋文集另有伯2854、伯3765。其中伯2854于抄写前在纸上打出了乌丝栏,有初步的分类,把某些实指名词改作“某乙”、“施主”等虚指名词:这都是编纂意识的表现。但伯2854仍然保留了许多实指名词,如“吏部尚书”、“大中皇帝”、“张议潮”等。所以,它属于斋文文集的第二种形态,即初步文集形态。
    第三种形态见于斯1441第四群落,可以命名为“文集”形态。它代表了斋仪文集的典型形态。经宋家钰《S.1441等:敦煌本〈斋文〉书复原全文》一文整理,以斯1441第四群落斋仪文书为主的斋仪文集已经复原。该文集的篇章在敦煌遗书中还见于伯3819、伯3494、伯3825、斯5637、伯3545等本。综合这些写本可知:这一阶段的斋文集已具备了规范的文集特征:排列整饬,有序号,有部类名,各种功能的篇章齐备,指称名词皆用虚指。它们已是名副其实的“斋仪文集”。⑥
    以上三种形态的斋文文集,在具体内容上并无太多关联。正因为这样,可以推测,它们代表了斋仪文集形成史上的三个阶段。也就是说,斋文文集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散漫到复杂有序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伯2838的“小组合”式抄集是这一转换的枢纽。伯2838斋文文集中的三个小组,既包含了不同的时间信息,又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点,因而反映了斋文文集第二种形态的丰富性。比较它和伯3765、斯5957斋文集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伯3765:首残,所载文书依次为:正面:《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入宅文》、《燃灯文》、《社文》、《临圹文》、《二月八日文》、《亡僧尼舍施文》、《亡妣文》、《难月文》、《脱服文》、《亡妣文》。背面:《发愿文》、《亡尼文》、《亡僧舍施文》、“佛经字音”。
    斯5957:册子本,前部有脱页,篇目依次为:《二月八日文》、《启请文》、《开经文》、《散经文》、《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入宅文》、《灯文》、《邑文》、《临圹文》、《二月八日文》、《亡僧尼舍施文》、《亡妣文》、《脱服文》、《难月文》、“失名斋文”。
    伯2838:首残,正面抄两件会计文书,背面抄《庆经文》、《庆幡文》、《开经文》、《散经文》、《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入宅文》(1)、《入宅文》(2)等斋文,接抄《云谣集》杂曲子十四首。
    从文本关系的角度看,以上三本的特点是:同样抄有《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入宅文》等四篇斋文,其排列顺序亦相同。同见于伯3765、斯5957两本的斋文有自《转经文》(1)至《难月文》、《脱服文》,共十二篇;但其中二文名称有异文,《难月文》、《脱服文》二文次序颠倒。同见于伯2838、斯5957两本的斋文有自《开经文》至《入宅文》(1)共六篇,其排列次序相同。由此可见,三本之间存在某种源流关系。
    若作具体分析,那么可以这样来表述这种源流关系:
    (一)斯5957、伯3765同源。因为斯5957所存之十七篇中有十二篇见于伯3765,只有最后一篇与之不同。伯3765有残失,故斯5957的前4篇无法比较。从可以比较的篇目看,二本的重合率达到92%。而根据下文的讨论,伯3765年代较早。因此可以推测:斯5957是改编伯3765而形成的斋仪文本,二者都属于敦煌斋文集的第二种形态。
    (二)伯2838、斯5957有共同的祖本。因为伯2838第三至第八篇与斯5957相同,而其第一、二、九篇与之不同。这说明,伯2838、斯5957两本既有共同来源,但又抄录了对方所不具的另一底本。根据下文的讨论,这两本年代接近,但伯2838稍早于斯5957。因此可以推测:伯2838有另一祖本,这祖本的年代与伯3765相当。
    我们还找到一个方式,来考察以上三个斋文集写本的关系,这就是比较《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入宅文》这四篇同见于三种写本的斋文。经对比,可以列出以下一表:
    
    这幅图表的涵义是说:在《转经文》(1)、《转经文》(2)、《四门转经文》等三文的庄严部分,各本的祝愿对象颇有异同。伯3765本的祝愿对象是“金山白帝”或“金山天子”,用实指;而伯2838本只有两处写作“金山圣文神武天子”(这两处伯3765本残佚),在其余地方(伯3765作“金山白帝”或“金山天子”的地方)皆以“令公”代之,为不完全实指;斯5957的祝愿对象则全是“府主某公”,为虚指。如果说实指是实用斋文的特征,虚指的方式适合于一般斋仪(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越是后来的抄本越会脱去实用斋文的色彩而更接近斋仪形态),那么,伯3765所代表的是实用斋文的形态,而伯2838、斯5957则代表了较后起的斋仪文的形态。
    从伯3765到伯2838、斯5957这种逻辑关系,可以落实为年代关系。因为“金山白帝”、“金山天子”、“金山圣文神武天子”是指金山国时期(909—914)⑦的统治者,“令公”则是金山国以后曹氏归义军时期的称呼,这意味着:从斋文角度看,伯3765、伯2838、斯5957是顺序产生的三个写本。伯3765斋文产生在金山国时期,可以视作斯5957的源本;伯2838另有一个来源,但它和斯5957一样产生在曹氏归义军时期。不过,在伯3765背面《发愿文》中有“府主令公”一词,这和伯2838的“令公”相同,都是指曹氏归义军节度使。这说明伯3765正、背两面的斋文并非抄于同一时期——其正面部分抄于金山国时期,背面部分抄于曹氏归义军时期——整本的抄写有一定的时间跨度。
    像伯3765这种跨越很长时间的写本,在敦煌遗书中其实有很多。斯1441、伯2838便同样是经多年抄写而形成的。这意味着,我们应当从两个角度去观察敦煌写本的历史信息。一方面从其内容看,看每一种文书在文体史上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其形式看,看抄写者对抄写时间的具体表示。就前一角度而言,以上分析有助于理解其他应用文文集的形成。上文说到,斋文文集在从第一形态向第三形态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仪式性增强的趋势,文中人称会由实指渐变为虚指。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书仪。比如斯6537中有一种被《英藏敦煌文献》拟名为“某慈父与子书”的家书,文中对人物的指称已经虚化;而同一文书在Дх12012中,对相关人物的称谓却是实指。根据上述规律,可以判断斯6537抄写于Дх12012之后。也就是说,假如Дх12012有明确的时间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因此而确认斯6537抄写时间的上限。
    不过,从形式角度考察写本,以抄写者对抄写时间的具体表示为依据,也是进行写本年代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只有采用这一方法,才能解决《云谣集》写本年代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