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异文与模件化套语(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琼州学院学报》2014年 胡旭 刘美惠 参加讨论

    《古诗十九首》中涉及音乐的三首《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和《东城高且长》,后两首与音乐密切相承接的结尾均为化作双飞鸟,而《今日良宴会》虽无这样的套语,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在音乐的描写与结尾中间插了一段较长的叙述,从而干扰了这一模式的形成。由音乐引出化为飞鸟的愿望屡见不鲜。曹丕的《清河作》与《善哉行》中均有在对音乐的详细描述后“愿为晨风鸟”和“比翼翔云汉”的描写。为什么音乐能引起比翼高飞的联想已不可知,或许与悲乐之慷慨激昂有关,又或许与描写音乐的“奋”“发”等字引起的想象有关,也有可能只是习惯性的套语,在结尾处以示终结,并无实际意义。无论怎样,这显示了模件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固定的模式下填充同属一大类的事物,具体选择则因人而异。在化为鸟的例子中,鸿鹄、鸣鹤、晨风、飞燕、黄鹄等鸟类均可以被放入“愿为XXX”的框架内,表达的意思则几无差异——读者心知肚明此处只是需要一种飞鸟而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几乎是聚合众多模件的范例。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套语。“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令人老”“努力”等。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拼合最多而模件最为丰富的一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很适合“发凡起例”。虽然这些模件频繁出现在其他乐府诗歌中,却并不影响它们被放在此处的语意表达。相反,它们融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如此,拼合仍令人起疑,这些模件能否表达出作者真实的想法?拼合是否有损于诗歌的艺术性和自由性?
    这些问题难以得到确切的回答。但读者至少要放弃一部分对诗歌的过分想象和苛求。诗人个人的创作灵感和天才喷涌当然值得激赏,然而被“组成”的诗歌如果自然流畅,那么也应得到赞扬。只是这并不太符合我们对“诗歌”的期待。或许用雷德侯形容中国文人画的话语来解释这个问题更为合适——“富于个性的艺术手法,正是文人画家的作品区别于工匠的特质所在:在不断变化的细节描绘中发挥无穷无尽的创造热情。”[5]280
    结语——诗能否“观”(22)
    对《古诗十九首》异文与套语的分析使钟嵘“一字千金”“天衣无缝”的评语显得无比尴尬。一方面,异文的存在使一切针对个别字句的夸赞都显得可疑;另一方面,套语的拼合使“无缝”的评语简直像反讽——虽然钟嵘并无此意。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两句评语又的确成立。“一字千金”,因为文辞精妙、每一字都有着深重的情感;“天衣无缝”,因为模件组装的太完美,以至于令人看不出拼合的痕迹。
    在传统“知人论世”的批评理论框架下,《古诗十九首》是一个具有特性的个例。因其无法获知除文本自身外的几乎任何信息,任何企图从外围来接近或阐释《古诗十九首》的尝试都不可能达成。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后世之人只得反其道而行之,用另一个与“知人论世”相反相成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组文本,即“赋诗观志”。评论家正因为相信文本与作者间有着几乎对等的关系,对作者的一切描述实际都适用于文本,才以“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②的方式从文本来反推背景。这一尝试要求双重保障:一重来自文本的可靠性;另一重则是文本与作者间连接的紧密性。不幸的是,《古诗十九首》在这两方面都未能经得起质疑。
    而作为远离《古诗十九首》创作环境近两千年的当代读者,唯一可以作为赏鉴依据的便是现存的诗歌文本。论者便更加习惯性地将这一支点当作坚牢的出发点而对想象中的作者生平、创作心理乃至时代环境加以考证,并得出看似无懈可击的结论。只是中国早期诗歌的文本远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稳定可靠。首先,在文本的产生阶段,就已充满了口头诗歌的即兴与多变,更兼高度的相似与拼合;而在文本的传承阶段,则充满了偶然的增删与修改。最终呈现在齐梁人眼前与当代读者眼前的《古诗十九首》,正仿佛一场文字游戏中的极少数幸存者,难以呈现出“原始”状态的完整面貌。
    笔者强调这一点,并非过于注重偶然性而忽视必然性。当面目全非的、并且有可能在创作伊始就是因袭的而非独创的文本成为一切论述的基石,这些论述的可靠性也不得不遭受质疑。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古诗十九首》所获得的如此高的赞誉,绝非因其文本中异文与套语的存在便能抹杀的。事实上,正因为其部分离开了“知人论世”的框架,论者才更能将注意力移向文本本身,而不像其他有着确切固定位置的文本,被完全安放回特定的时间线索。并且,这些诗歌中的情感便不再只是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感怀,而升华为对人生境遇的普遍关切。作为一面可以折射出“人人心中有而不能发”的情感的镜子,《古诗十九首》无疑是当得上“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称誉的。当我们回溯千年的时光,在遥远的诗歌中找到心灵共鸣时,那种难以表达的心事被一语道破时的惊异与震动,足以推动这组诗歌作为经典一代代流传下来。
    “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与死别,人生中不可避免又最难面对的两种情形,正是《古诗十九首》的两大主题。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威胁与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下,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与实现是其作者们想要完成而不能完成的。《古诗十九首》的一大震撼与魅力所在,就是在明知无价值中努力寻找价值的徒劳而决绝的举动。对人生存在意义之疑问是人类共有之疑问,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人类永恒求索的目标。而《古诗十九首》又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出之,避免了华丽的辞藻可能带来的对意义的伤害和注意力的转移。这也是它得到后世读者喜爱、推崇的原因之一。
    《庄子·外物》有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一表述大体适用于对《古诗十九首》的阐释与探寻。在文字并不完全可信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文本而探求出的结果自然也摇摇欲坠,但这并不意味这诗不可以“观”。只是,诗中究竟可以“观”出什么?哪些诗中的“观得”可以被相信并被还原至作者与时代?谨慎地避免将诗歌完全当作个人心志的抒发,小心地考量作者与作品间复杂的联系,或许是最为恰当的做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