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中唐春秋学的义例思想[1](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 刘 宁 参加讨论

    《纂例》相对于《微旨》,更充分地体现了《春秋》所呈现的圣虑深微的一面。例如《纂例·丧礼总论》:“凡诸侯在丧,而有竟外之事,以丧行者称子;以吉行者称爵,志恶浅深也。” [29]又如赵匡论用兵之例,十分详密,体现了《春秋》着权制之义:“《春秋》纪兵曷无曲直之辞与?曰:兵者,残杀之道,灭亡之由也,故王者制之,王政既替,诸侯专恣,于是仇党构而战争兴矣。为利、为怨,王度灭矣。故《春秋》纪师无曲直之异,一其罪也,不一之,则祸乱之门辟矣。其差者、甚者,则存乎其文矣。又曰,兵出殊称,何也?正名位也,王命之大夫曰某,君命之大夫曰某人,不称帅师,避不成辞也。年远人多难详,下大夫称师,讥委重于卑也,内之师少,则但称伐,或称及,详内以异外也。大夫书帅师,纪其为将也,不书帅师,不成师也。外则一之,莫能详也,君不称师,重君也;戎狄举号,贱之也。” [30]《春秋》诸侯相征伐,是周典常制所不及,故赵匡以为圣人当机发断,以定褒贬,其论精密,义理深微。类似这样的意见,在《微旨》中呈现较少,而是《纂例》之主要内容。
    当然,作为一个学派,啖、赵之间有明显的会通之处,因此,《纂例》中许多出自啖助的对于例法的讨论,也与赵匡颇为接近。同时《微旨》所看重的责王正君之义、以诚断礼的裁断,也可以见诸《纂例》,例如“诸侯本例”,啖助曰:“凡人君奔者,例书名者,罪其失地,言非复诸侯也。或曰:臣出其君,非至公而罪不彰,无乃掩奸乎?答曰:出君之罪,史氏知之也,春秋举王纲,正君则而治道洽矣,不善之莫非己招也。” [31]这与《微旨》常见的正君之论,如出一辙。
    因此,在反映中唐春秋学之伦常观念方面,《纂例》一书是更为集成的体现,它融合了啖、赵之间不无分歧的意见。
    至于《纂例》与《春秋集传辩疑》,后者则是对《纂例》所不及备载的疑辩三传的内容进行汇辑,陆淳于《辩疑凡例》云:“集传取舍三传之义,可入条例者,于《纂例》诸篇言之备矣,其有随文解释,非例可举者,恐有疑难,故纂啖、赵之说着《辩疑》。” [32]其下所列凡例,则概括了取舍三传的标准,这些标准也贯穿在《纂例》疑辨三传的内容之中。
    综观《纂例》、《微旨》、《辩疑》三书,可以看出,《纂例》是对中唐春秋学内涵最全面的反映。陆淳述《纂例》之成书过程云“啖子所撰《统例》三卷,皆分别条流,通会其义;赵子损益,多所发挥,今故纂而合之,有辞义难解者,亦随加注释,兼备载经文于本条之内,使学者以类求义,昭然易知。其三传义例,可取可舍,啖、赵具已分析,亦随条编附,以怯疑滞,名《春秋集传纂例》,凡四十篇,分为十卷云。” [33]可见,《纂例》汇总了啖、赵、陆三人对义例的思考,是一部集中反映三人思想分歧与会通的作品,全面完整地理解中唐春秋学,应当对其义例之作《纂例》给以充分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