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旧邦“新人”——“五四”现代人道主义国民精神改造观(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南社会科学 张先飞 参加讨论

    “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在这方面的深刻思考,皆集中于他们的“新理想主义观”当中。“新理想主义观”是在吸收实证科学时代的精神内核,并修正其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现实精神”就完全源自实证科学时代的观念。实证科学时代的“现实精神”,主要体现在以科学观念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求人生之真的态度上,具体而言,实证科学时代的思想家们借助于科学观念的支撑,敢于大胆直面现实,揭示表象掩盖的内幕,并且对日常生活及社会现实做出广泛深入的考察评判;同时,他们立足科学观念,进行了严肃的历史研究与批判,揭开以往被不同类型的意谛牢结,或者传统观念的历史“神话”所遮蔽的黑暗的历史,因此洞察了历史的黑暗与现实的真相;同时他们还大刀阔斧地破坏既成的宗教、道德、教育及所有偶像[1]。很明显,这种扎根于科学观念之上的“现实精神”是中国当时最缺乏的,因为中国人未曾得到过科学精神的彻底洗礼,这不仅造成中国人精神混沌、头脑糊涂,不能清醒、客观地看待现实,而且还缺乏批判的勇气与力量,既不愿睁开眼睛来看,也不敢大胆无忌地表明真实,始终在“瞒和骗”的敷衍中自欺欺人。
    不过实证科学时代思想家们的“现实精神”也具有巨大的局限性,他们的“现实精神”仅仅停留于“求真”“偶像破坏”等发现历史及现实真相的阶段,并不能进一步投入积极的社会改造中,反而否定理想等超越性的精神,认为现实已经被“极端之决定论”的锁链紧紧枷住[2],不可改变。在这一点上,现代人道主义者们的“现实精神”远远超越了实证科学时代的思想家们,他们反对实证科学时代的消极认知,在保持洞穿历史与现实的清醒头脑的同时,又立下投身社会改造事业当中的坚定理想,并确信终极目标的理想会实现。而且现代人道主义的“现实精神”与“理想主义”“社会改造勇气”的紧密连接,保证了现代人道主义者们的理想与社会改造工作,并不是空想家们的梦幻,亦非是对向风车的战斗,而是有着“现实精神”作支撑,具有完全的现实性。在“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看来,这种建立在坚实“现实精神”之上的“理想主义”与“社会改造勇气”,是改造社会的真实有效动力,应当成为“新人”最为重要的精神禀赋。
    此外,“爱与理解”、对他人精神“感同身受”的心理机制的养成,对于“新人”理想人格塑造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疗治国人的精神痼疾,为精神改造奠定基础。
    现代人道主义者对社会改造的理解较为特殊,他们的社会改造以完全更新人类社会、彻底扭转人类历史为鹄的,而这一立意高远的计划,完全建立于对个人的精神改造、精神感化基础之上。他们这种判断基于如下的思考:亘古至今,整部人类史一片黑暗,其中始终贯穿着人性的恶劣、社会的罪恶、人类的不幸、历史的残酷,究其终极原因,皆在于“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于全无”(周作人《〈齿痛〉译者附记》,《新青年》7卷1号)[3]。而本来人类间的相互理解,人心赤裸裸的相见,原为所谓理想的“自然人性”的本然存在样态(顾颉刚《〈隔膜〉序》,1921年7月10日作)[4],因此打破人心之间的“隔膜”就成为社会改造的关键枢纽。而要做到破除“隔膜”,除了理解接受现代人道主义的真理,并在情感上发生真正的转移,拥有改变现状的强烈冲动之外(周作人《〈点滴〉序言》,1920年4月17日作)[3],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每个人是否具有敏锐地感受到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等的能力,能否去“爱与理解”。这一问题虽然一直是人道主义的重要命题,但在“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那里却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因为“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认为,这种能力的严重不足,实际已经成为妨碍中国人精神改造与社会改革的最为强大的阻力。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民族性中最缺乏的就是诚与爱,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许寿裳《回忆鲁迅》,《新华日报》(重庆)1944年10月25日][5],这致使中国人的精神异常麻木,并进一步演生为严重病态的精神“残酷性”,以“赏玩”别人痛苦为乐的“变态的残忍的心理”(仲密《山中杂信·四》,《晨报·副刊》1921年7月17日)[6],令中国人堕落入“非人的生活”,这种情形使中国人的“爱与理解”难以实现。
    基于这一现状,“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强调培养“感同身受”的心理机制,或曰对他人精神的敏感性的问题,并将其当作最应率先解决的难题。为此他们着重提出两种重要方案:一种是已觉醒之人先开始过上理想的生活,借此逐渐感化那些病入沉疴的国人;另一种则是更为直接的方式,即通过符合“人的文学”标准的文艺作品来沟通相互隔绝的人心。“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充分信仰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所开创的文艺观念,他们对文艺感染人的情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而最终彻底改变人的精神的能力,给予了极高的期许。当时“五四”新文艺界最喜欢引用安德列夫的一段自白,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期望,安德列夫在做出人间不幸皆来自于人心隔绝的判断后,高度评价了文学的崇高功用,“我是治文学的,我之所以觉得文学的可尊,便因其最高尚的事业,是在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3]。应该说这种文艺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艺观念,而成为重要的社会改造观念,目标直指人类的精神革新、理想社会的创造。“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相信借助文艺这一利器,必能扭转国人异常麻木的精神痼疾,使他们能够感受其他人类的情感、精神,从而铺设好进一步精神改造的基石。
    其实,关于“新人”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们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念,如以“爱的哲学”为核心的社会改造观等,限于篇幅,不复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