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4期 关爱和 参加讨论

    甲午战争中国方面的失败,宣告清王朝苦心经营的“同治中兴”局面不复存在,洋务派以船坚炮利作为富民强国路径的梦想彻底破灭,让国人深深失望;东方大国惨败在蕞尔小国的枪炮之下,和约又是那么苛刻沉重,让民族重重蒙羞;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向世界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与中国的积弱积贫,引发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国家处于危亡边缘。失望、痛心、忧患、愤恨的国家与民族情感酝酿交集,成就了甲午之诗。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作品,被阿英先生搜集在《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①中。在甲午战争爆发两个甲子之后,重读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似乎又回到那个炮火连天、铁血阴冷的时代。
    “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是甲午时期最活跃的诗人。1894年11月,黄遵宪从新加坡任上回国,亲身感受中日战事给国人带来的揪心和压抑。第二年的3月23日,黄遵宪参加沈葆桢的公祭。此时威海卫与辽东半岛战事刚刚结束,又传来日舰进发台湾澎湖的警报。面对日军的贪婪,黄遵宪写下了《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一诗,诗中记叙大东沟、威海卫等海战的失败,邓世昌、林永升的死难,以及战争中“人船兵甲各糜化,虫沙万数鱼鳖千”的惨烈。黄遵宪关于甲午战争的史诗,大多是1898年南归乡居后补写的,其有《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苦威海》、《马关纪事》、《降将军歌》、《台湾行》、《度辽将军歌》、《书愤》等。诗人有意将甲午时期所见所闻之事以如椽之笔记录下来,留此存照,激浊扬清。《悲平壤》写两军互相对峙时,清军叶志超突树白旗,清兵溃败逃过鸭绿江的情况道:
    天跳地踔哭声悲,南城早已悬降旗。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驱之驱之速出城,尾追翻闻饿鸱声。大东起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籍委道旁。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一将拘囚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②
    平壤首败,败不在军力,败在将官的胆识与军队的士气。陆军如此,海军同样如此。《东沟行》记黄海海战道:
    蒙蒙北来黑烟起,将台传令敌来矣,神龙分行尾衔尾。倭来倭来渐趋前,绵绵翼翼一字连,倏忽旋转成浑圆。我军瞭敌遽飞炮,一弹轰雷百人扫,一弹星流药不爆。敌军四面来环攻,使船使马旋如风,万弹如锥争凿空。地炉煮海海波涌,海鸟绝飞伏蛟恐,人声鼓声噤不动。漫漫昏黑飞劫灰,两军各挟攻船雷,模糊不辨莫敢来。此船桅折彼釜破,万亿金钱纷雨堕,入水化水火化火。水光激水水能飞,红日西斜无还时。两军各唱铙歌归,从此华船匿不出。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③
    大东沟在鸭绿江口。9月15日,清舰护送四千余名入朝援军,返航至大东沟附近遭日军阻截,海战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海战中投入战舰十二艘,包括其全部精华。北洋舰队出动军舰十艘、附属舰八艘,由丁汝昌率军。清舰以人字应敌,日舰以一字进攻,开始了近代海战史上所罕见的战斗。黄遵宪的诗描述了战争的惨烈,也道出了清军的劣势。黄海海战之前,清政府已十年不添一舰一炮,军械设备老旧,舰炮威力不足,弹药时有不爆,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一弹星流药不爆”即是指此种现象。此外,战略指挥也难辞其咎。黄海海战,北洋水师虽损失巨大,但并没有战败,“两军各唱铙歌归”是一种因天晚各自鸣金收兵的情况。然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港内,使日军掌控了制海权。“从此华船匿不出”这种龟缩的自我保护,铸成后来北洋舰队被围缴的大错。“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痛定思痛,诗人认为大东沟海战失利的原因不在器物,而在人谋。其“有器无人”之语,可谓明快沉痛。黄海海战功亏一篑,旅顺口的陷落也匪夷所思。黄遵宪《哀旅顺》一诗写道: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