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胡适的双重身份(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海文化》2014年1期 李村 参加讨论
    以胡适的性格和政治经验,很难在政治对立中保持平衡,一面做“自由主义者”,一面当国民党的“发言人”
        问题是,以胡适的性格和政治经验,很难在政治对立中保持平衡,一面做“自由主义者”,一面当国民党的“发言人”。特别是他一生好为人师,自以为很懂得政治,还传授给蒋介石“六字心法”,而在胡汉民、王世杰等人看来,他“对政治很多地方还是门外汉”(35),这就更容易让他顾此失彼,不是得罪了国民党,就是得罪了自由派。而究竟是如何得罪的,自己又不明白(36)。以至于连《自由中国》内部,据说“私底下也都对胡有不满”;不理解雷震为什么对他如此爱戴,将台湾的希望“完全放在胡适的身上”,怀疑“这是雷先生所犯的最大错误”。(37)有人还在香港《新生力》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是“假自由主义者”。并且反问胡适:“你如果不承认是假自由主义者,请你拿出证据来。”(38)
        因此,胡适每次回台湾出席国民大会,都会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出席会使政府更尴尬还是缺席会使政府更尴尬?”(39)从《胡适日记》中看,他每逢遇到与台湾有关的问题,无论事情大小,总是写信回台湾,征求“忠实的老学生”、老同事的意见,王世杰尤其是他政治上的向导。如1952年8月,牛津大学请他去学校任教,他便“很感觉迟疑”,“将Duds原信及我的回信抄本,都寄给外交部长叶公超,请他同王雪艇、罗志希商量,如必要时,可问总统蒋公的意见”(40)。最后还是听从王世杰的意见,将这件事“婉言谢绝”了。《胡适日记》里还收有一封毛子水的信,劝他“《时与潮》的谈话,以不发表为好”,“若发表非特无益,恐适足为一班偏激的人所利用”。胡适在信后批有:“此谈话没有发表。”
        如果遇到了大事,更要他这些老学生、老同事提心吊胆,替他从长计议,做到既不得罪蒋介石,也能获得自由派的谅解。例如他对蒋介石三次连任总统,本来很不赞成,反对蒋介石私心自用,践踏“中华民国”的宪法。曾在《自立晚报》上发表谈话,“谓蒋先生应树立合法和平转移政权之范,不应为第三任总统”。有一天,在陈诚家里吃饭,还借机“大发酒疯”,说国民大会“不可修宪,蒋先生此次也不可再为总统候选人,致遭违宪之责难”。(41)但是经过王世杰和陈诚两人的“疏解”,他很快“承认了现实”,同意“不发表谈论,不见新闻记者”。照常出席国民大会,参加总统副总统选举。陈雪屏一时不放心,“打电话给他,怕他发什么宣言,他未待对方说完,即表示绝无此事”(42)。他还对《自由中国》“反修宪专号”上市后反响强烈,不断“再版,三版,极为忧虑”,告诫雷震“反对三任是没有希望的事”,继续下去只会被人利用,“杀君马者道旁儿”(43)。
        “雷震案”发生时,胡适正在西雅图出席中美学术会议。他对这件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又不知如何处理是好,对“返台后应取之态度,颇有犹豫不决之状”。为了观察事态的发展,他以医治牙病为借口,将回程延后了一个月。当时王世杰适在美国筹办台北故宫藏品的展览,与他相见之下,发现他对“雷震案之愤激”,超出自己“预计之外”,“言外之意似有改变其二十余年来支持政府之一贯态度”,立刻紧张起来,两次提醒胡适,他现在的身份十分敏感,回台湾后的一言一行都是海内外瞩目的焦点,决不可以轻易表态。还要他顾全大局,今后只宜“注意其提倡科学,不可轻易放弃其最近两年来在此一方面努力之成果,至于政治问题,尽可继续为政府之诤友,不可改变其二十年之一贯态度”(44)。
        胡适确定了回程的航班后,王世杰怕他一时冲动,在报刊记者的追问和诱导下说出一些“不中听的话”来,令蒋介石父子难堪,又电请陈雪屏、李济、杨亮功等人预做安排,避免胡适抵达台湾机场后,有与新闻记者接触的机会;“无论如何不要接见记者,发表任何谈话”(45)。于是,陈雪屏、李济等人经过商量,决定派毛子水去日本,陪胡适一起回台湾,“在途中将最新情况恳切说明”(46)。而蒋介石也不愿与胡适对立。他特别给“驻日大使”张厉生发了一封密电,要张厉生在胡适于日本转机时,留胡适多住几天,让毛子水有机会向胡适解释政府的难处,说服胡适在发表谈话时,尽管回避《自由中国》的问题。
        但是他身份太敏感,地位太重要了。无论在美国还是台湾,都会遇到太多的问题。连一些意想不到的谈话,都可能惹出很大的麻烦(47)。总是靠这种方法处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时间一久,胡适自己不堪负重,别人也会不胜其扰。特别是1957年以后,台湾岛内政治气氛日益紧张,社会对立严峻,不断发生各种政治事件,如“李万居事件”、“倪师坛事件”、“孙秋源事件”、“中国文学史事件”以及“雷震案”等等。而每有事情发生,当事人几乎都会向他求助,将他当作“真理与正义”之所在。甚至在香港和大陆发生的事,也有媒体找上门来,要他及时做出表态。这都需要他不断写信回台湾,反复问计。而这在台湾戒严时代,给他自己也给别人都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早在50年代初期,他应该回台湾还是继续留在美国,就一直是他的老学生、老同事、老朋友经常争论的问题。
        张佛泉认为胡适最好还是回台湾,长期留在美国,会被美国人看作台湾的“说客”,也就是蒋廷黻所说的国民党的“发言人”,伤害他一生的名誉。雷震当然更希望胡适回台湾,“站出来组党”,领导“自由中国运动”。王世杰则持中间立场,认为“并不一定要他回来,只要他答应领导就可以了”(48)。但是端木恺、胡秋原人都“甚不赞成适之先生返国”(49),认为胡适一回台湾,就会成为蒋介石的“人质”,失去说话的自由。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称病不出,以免和政府弄僵,此地不好住下去,而又不能出国”(50)。即便是为了组织反对党考虑,胡适也应该留在美国。因为“在海外组反对党才有办法,在国内组反对党则不许可”(51)。相反,如果反对党能“在海外做得有声有色,台湾自然可以响应”(52)。雷震还为这件事征求过张厉生的意见,张厉生表示,“胡先生可以回来短期住在此地,不可太久,他是爱政府、爱国家,但看事角度不同,可能引起误会”(5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