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胡适的双重身份(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海文化》2014年1期 李村 参加讨论
    王世杰看到这两封信,没有再多做表示。但回信的态度很冷淡,只简单地说:“两函悉诵,此事得失,杰不愿深论。病后尚未复原,亦不愿多所预闻,想能谅之。”但是他提醒雷震注意,“《自由中国》期刊,实际上系由兄及编辑诸公负责,胡先生久不愿意负责(海外来人屡传此信),远居海外,对当地情形,自亦不尽了然,倘使胡先生因此刊纠纷而与政府发生裂痕,或使国际及一般中国社会发生误解,其责任将不能由胡先生负责之也”(22)。暗示雷震要做最坏的准备。
        雷震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去找陈雪屏,“将《自由中国》事件详告”,说明自己发表胡适的信,不是故意和政府“怄气”,而是要“促进政府的改革”。但陈雪屏听了,同样也很反感,“认为发表此函,使目前困难局面益加困难,因毛邦初事件正在美国发展,此事此时演出,正供人以攻击之口实”。他责备雷震在发表胡适的信之前,为什么“不给雪艇一看,对三十余年老朋友不应如此云云”。(23)在这之后,杭立武又代表王世杰来找雷震,劝他不要再写文章,“以免再引起麻烦,而有严重后果,他们不能帮忙”,如此“关照再三”。(24)经过陈雪屏和杭立武的劝告,雷震终于冷静下来,决定“改变方针”,请王世杰的太太转告王世杰,他“今后一定终止此事”,对《自由中国》加以整改,“将社论改为国际文章,我的文章已腰斩不登,请雪公放心,我不会连累他”(25)。
        但是无论他再怎样说,后果已经造成了。据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说,这件事发生后,王世杰对雷震已经产生了戒心。他经与罗家伦商量,决定由罗家伦出面写一封信给胡适,说明《自由中国》目前的情况。于是罗家伦在10月15日,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开头便说:“最近二三月来,我在良心上和道义上老是觉得欠先生一封信。”接着,便提到《自由中国》,说:“关于《自由中国》的事,先生站在维护言论自由的立场来说话,本是先生一贯的主张,大家是了解而敬佩的。不过这里面也有许多情形,尤其是个人的成分,不幸夹在里面,或者先生不知道——据我的愚见,以为此事已经和缓下去,并无什么了不得。只希望先生在各方面的言论行动不予人以口实或刺激,双方均不涉意气,共同顾全风雨飘摇的大局,则一切不成问题。”他还告诉胡适,以上这些,都是他与王世杰两人的共同意见。而作为胡适“忠实的老学生”,他自己还有个建议,那就是对于这件事,“先生目前最好不必过问”,“过几个月若是先生不能亲自到场来干,则在那时轻描淡写的脱离发行人的地位。‘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这大概也是古人经验之谈”。
        罗久芳说从这以后,王世杰、罗家伦、杭立武这些胡适的老朋友,《自由中国》的共同发起人,便对雷震敬而远之,“他们为了维护胡适作为国民党‘诤友’的地位,与《自由中国》编辑人员的关系,也不免渐渐疏远了”(26)。
        雷震在日记里也证实了这一点。说经过这件事后,王世杰便一反常态,对他有所疏远,不愿意再介入《自由中国》的事务。还陆续有人告诉他,“说罗志希与王雪艇怕见我的面,生怕我连累他,他要我们改变态度”(27)。这种情况后来更加明显。有一天,他去王世杰家里,希望将“《自由中国》社近来遭遇和他谈谈”,请他向黄少谷解释一下,“并谓这是黄少谷的意思”。而王世杰则一再推脱,表示对“事务问题不愿过问,说话十分吞吞吐吐,闻之者殊不悦”。雷震的感觉是,“他的心境如何,不得而知,但对《自由中国》社事不愿沾边”(28)。
        在这之后,他想请王世杰转告胡适,希望胡适在《自由中国》屡受围剿,处境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能多替《自由中国》说几句话,“在外面对本刊采取支持的态度”,王世杰又一口拒绝,表示“用不着”,说《自由中国》足以自己保护自己,“今日外面谁知道《自由中国》是雷儆寰在办?”(29)意谓大家都认为《自由中国》是“胡适的杂志”,《自由中国》对胡适的利用已经足够了。
        实际还不只如此。1952年11月,胡适回台湾出席“国民大会”之前,王世杰为了照顾胡适的“安全”,还预先做了安排。他写信给胡适说,“兄此次抵台后,此间招呼可否即由兄三个高弟子——杨亮功、陈雪屏、罗志希代为办理?”有意将雷震排除在外。而雷震不了解底细,胡适回到台湾后,他几次想找机会与胡适详谈,征求胡适对《自由中国》的意见,被莫名其妙地挡在门外。
        例如国民大会闭幕后,他约好了与胡适乘夜车去台南,结果他到了车站,“遍寻适之先生而不可得,车将开时,着人去车上一看,而适之先生早已入车矣”。他随车到了台南后,又再一次遭到冷遇。接待方根据“教育厅(陈雪屏)来电”,只知道“胡先生外有杨亮功及杨日旭”,不知道同来的还有雷震,早餐“只预备三个鸡蛋”(30),雷震只好尴尬在一边。他请胡适给《自由中国》写篇文章,按时去钱思亮家里取稿,又被钱思亮教训了一番,“说胡先生昨夜写文章写到今晨六时,文章未交出来”,责备他太不通情理,“太不顾”一个“六十岁以外的老人”(31)。以至于胡适在台湾整整两个月,他竟“没有机会与他单独谈过”。
        直到后来雷震才明白,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他才一再受到冷遇,被说成“不懂情理,不仅逼胡先生写了一晚,且于次晨去把他吵醒。又说台南之行,渠(胡适)极不愿我去,我一定要跟着去,所以发表消息,胡先生也不要将我发表在内”(32)。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断受人指责,遭到不少埋怨。11月29日,在陈香梅举行的午餐会上,“到者均提到《自由中国》昨日茶会胡先生发表之意见,认为我可以轻松一下,似乎有保镖人到来”。言外之意,就是胡适又被他利用了。还有人说“胡先生争取自由和称赞立法院监督”的讲演,也是他别有用心“提前告诉”胡适的。总之,“一切是非都是他搬弄的”,气得他“简直说不出话来”(33)。
        这样的事后来又发生一次,而且情节更加激烈。
        1958年4月胡适回台湾时,正遇上立法院审议出版法修正案。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台湾的政治前途,雷震介绍《联合报》记者于衡去钱思亮家里,访问胡适对修正案的意见。这件事本来是前一天说好的,不料,于衡到了钱府,钱家却将胡适“保护”起来,不让工友开门,于衡一时口不择言,与工友吵了起来,骂工友是“奴才”。这句话被钱太太听见了,“出来放赖”,骂“新闻记者都不是好东西”,双方闹得不可开交。雷震知道这件事后,赶去钱家劝解,“钱太太对于衡十分不高兴,认为他侮辱了她,说得很多,说于衡骂工友为奴才,骂钱公馆为铁幕”。第二天,雷震又接到胡适的信,责怪“于衡无理,对于衡太失望”。于衡听说胡适也偏袒钱家,气得也来找雷震评理,而“他所说与钱太太恰相反。他认为失言后已道歉,而钱太太放赖,不仅哭而且说吐血,他偷偷掀开痰盂一看,完全是一口吐痰,未含一点血”。于衡还当场发誓,“今后再不写胡先生的东西了”(3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