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周翔 参加讨论

    [①]过去大陆地区称台湾少数民族为“高山族”,现在称之为台湾少数民族,台湾地区称之为“原住民”,包括泰雅、阿美、雅美(达悟)、布农、赛夏、邹、邵、排湾、卑南、鲁凯、德鲁固(太鲁阁)、赛德克、噶玛兰、撒奇莱雅等14个已被台湾官方认定的族群。本文在行文中以台湾少数民族称之,涉及相关专有名词时,用引号标注;涉及相关引文时,则沿用原文。
    [②]参见杨宜音《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载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第407~420页,台北华侨协会总会2002年版。
    [③]泰雅族作家瓦历斯•诺干认为“1932年为原住民文学由‘原住民现代文学’(即书面文学)接续‘原住民口传文学’的转换期。” 日据时期邹族的吾雍·雅达乌犹卡那(高一生)用日文进行简单创作,1932年他在《理番之友》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先后创作了《春之女神》、《移民之歌》、《古道》、《登玉山歌》、《想念亲友》、《常春花》、《猎鹿歌》、《登山火车》等叙事性歌诗作品。本文以首次使用汉语写作并发表作品作为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开端。
    [④]陈英雄:《域外梦痕》,第4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⑤]陈英雄:《域外梦痕》,第8页。
    [⑥]陈英雄:《域外梦痕》,第143页。
    [⑦]陈英雄:《域外梦痕》,第20页。
    [⑧] 2003 年《域外梦痕》更名为《旋风酋长:原住民的故事》的再版序言中,陈英雄特别写到:“犹记山文完稿后,芦克彰先生帮我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联副主编林海音女士,芦先生深知林主编的编辑方向的,就让我抄下如文的一封信,附在山文一并寄去!”强调了《域外梦痕》后记中饱受批评,写有“使自由中国文艺的光辉,照耀到文化落后的山地里去!”的那封信其实出自芦克彰之手,并非自己的本愿。参见王志彬《论陈英雄创作的文学史意义》,《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⑨] 彭瑞金:《驱除迷雾、找回祖灵》,载《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第27页,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1999年版。
    [⑩]参见瓦历斯·诺干:《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去殖民》,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9、150页。
    [11]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11年4月,第41页。
    [12]吴锦发:《悲情的山林》“序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
    [13]参见陈映真《莫那能——台湾内部的植民地诗人》,载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第181页,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
    [14]台邦•撒沙勒:《废墟故乡的重生:从〈高山青〉到部落主义——一个原住民运动者的观察和反省》,见《台湾史料研究二号刊》,1993年8月20日,第38页;转引自陈秋萍《原住民文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重建》,台湾静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59页,2003年。
    [15]参见《只有海浪最爱我——孙大川对谈夏曼·蓝波安》,载《印刻文学生活志》第一卷第七期,2005年3月。
    [16]参见《原住民文学作者经验》,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第306页,1999年版。
    [17]孙大川:《山海世界》,第138页,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参见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50页,2011年。
    [19] 载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第196页,中央编译出版局199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