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进入21世纪,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土壤愈加肥沃,在前辈们的扶持和鼓舞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孙大川在《山海文化》创刊号的序中写道:“《山海文化》的创刊,就是预备为原住民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让我们的同胞尽情挥洒自己的文学才华、艺术想象、文化创见以及独特的政经观点。”[17]《山海文化》积极开展“山海文学奖”评选活动,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山海文学奖”(1995)、“第一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2000)、“第二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2001)、“原住民报导文学奖”(2002)、“台湾原住民族短篇小说奖”(2003)、“台湾原住民散文奖”(2004)、“台湾原住民族山海文学奖”(2007)、“台湾原住民文学奖”(2010)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少数民族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产生了许多新人新作。许多作家正是在《山海文化》的支持和鼓励下,才得以展现自己的文学才能,并坚持自己的文学道路。新生代的代表作家有鲁凯族的达卡闹·鲁鲁安;泰雅族的旮日羿·吉宏、曾丽芬(女)、李永松;卑南族的巴代(林二郎);阿美族的林俊明;布农族的乜寇·索克鲁曼、伍圣馨(女)、沙力浪等。还有像邹族的白兹·牟固那那(刘武香梅)、赛夏族的根健等年过花甲的“新”作者。 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目前,台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主要以网站、论坛和作家博客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网站、论坛和博客有:“原住民文化网”、“公共电视台——原住民新闻杂志”、“用笔来唱歌”、“原住民文学院”、“乜寇的文学与思维”、“巴代的开放空间”、“岚峰都会原住民”、“原住民——沙力浪salizan”、“台湾原住民族网络社群”、“猎人部落格”等,其中以巴代为版主的“原住民文学院”网站中,以散文、诗歌、小说和部落文学为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评论开展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自2003年发表《珍惜》一文以来,已发表网络作品千余篇,撰稿者既有知名作家巴代、霍斯陆曼·伐伐等人,也有岚峰、伊虹·比岱等新的写手。年轻的阿美族人阿绮骨,正是以网络创作起家,并出版《安娜·禁忌·门》一书。泰雅族多玛斯的创作是从“公共电视台——原住民新闻杂志”讨论区开始的,后来他将文字结集为《北横多玛斯》自行出版。[18] 这一阶段的作家因身份的不同,创作风格也各有不同。年长的“新”作家们还是大多从自身的族群经验出发,例如赛夏族的根健和根阿盛两兄弟的作品一经问世,便颇受瞩目,在此之前未曾有赛夏族作者出现,他们的作品也表现出独特的赛夏族风格。根健(族名阿塔斯·达欧索),2001年凭借小说《猎人》获第二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短篇小说组第二名。根阿盛(族名伊替·达欧索),现任赛夏文化促进会会长。2000年诗作《矮人祭》获第一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诗歌组第二名,《雷女》获短篇小说组佳作奖,2001年《朝山》一文获第二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短篇小说组第一名。 新生代作家们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感受则明显异于前代作家,他们没有山海部落“原初”的生活经验,也没有参与“原住民运动”等政治斗争的体验,所以他们可选择的创作题材更加丰富。他们不用背负沉重的民族悲情历史,也不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阐释。他们的文化认同处在不断的建构中,似乎很难给他们作一个概括和界定。正如学者陶东风所言:“所谓身份、认同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性的、复合性的。这一点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空前加剧、加速的全球化时代尤其明显。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什么纯粹的、绝对的、本真的族性或认同。”[19]重要的是他们依然在接续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薪火,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刊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并收录于《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