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苗族作家伍略被学界誉为“继沈从文之后20世纪苗族群体中选用汉字表达的又一位代表性作家”,《虎年纪事》是伍略在新时期创作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承继”与“反思”可作为其新时期创作的两大重要特点。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相类似,伍略也试图通过文学书写,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反思历史,发掘、重建民族的文化精神。《虎年纪事》应当算是这种精神发掘、重建的经典之作。对苗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观照为伍略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支撑点,其苗族主体性意识也在这一寻找、重建过程中慢慢确立。 关键词:伍略 《虎年纪事》 传统文化 承继 反思 苗族作家伍略(1936~2006)被誉为“继沈从文之后20世纪苗族群体中选用汉字表达的又一位代表性作家”[①],其创作始于1954年,当时还在读高中的伍略根据苗族民间叙事长诗《蔓朵多蔓萝花》的故事梗概创作了人生第一部作品,描写了一对苗族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压迫、争取自由的故事。作品在《贵州文艺》发表后,被改编为连环画、京剧、花鼓戏、越剧、评剧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1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舞剧电影《蔓萝花》在全国热映。1963 年,《蔓罗花》更荣获捷克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及第 16 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蔓罗花》与《阿诗玛》《刘三姐》等源于少数民族文学改编的相关作品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引起了一股少数民族文艺热潮。 “十七年”时期,伍略发表了大量的小说作品,代表作有《小燕子》《野渡无人》《高山上的凤凰》《芦笙老人》《心的翅膀》《鸡声斜月》《春风马蹄》《阿祥嫂的道路》《养蜂老人》等,其中《小燕子》《野渡无人》《高山上的凤凰》三篇短篇小说还被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编辑的“兄弟民族作家短篇小说集”《新生活的光辉》。与这一时期绝大部分作家的创作情况相似,伍略的小说创作受毛泽东文艺路线方针的影响,主要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作主题多为展现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民众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新生活的光辉》一书“出版说明”所说:“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生动地刻划了成为国家主人的劳动人民的崇高的精神面貌,感人地描绘了大跃进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风习,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②] “文革”十年,伍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因此搁笔,停止了创作。1975年,伍略重新开始创作,此后三十年间陆续发表了《绿色的箭囊》《父子》《石雕的故事》《潘老岩》《麻栗沟》《卡岭传奇》《热风》《贫土》《访苏散记》《枪与镯》等多部小说、散文、话剧作品。“文革”后重新执笔的伍略跨越了“十七年”时期在创作题材、主题、风格等方面的拘囿,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作品也因此焕发出崭新的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诸多奖项的肯定。例如短篇小说《绿色的箭囊》1980年获得贵州省文艺创作二等奖、1981年获得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篇小说《麻栗沟》1984年获得贵州省第二届文学创作奖、1985年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并于1999年被贵州省文学评论界列为20世纪20部贵州最佳文学作品之一;小说集《卡领传奇》1997年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篇小说《虎年失踪》(即《虎年纪事》)[③]1996年获得贵州省第三届文学创作一等奖。[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