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午后”的写作及其辩证综合——李洱小说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张立群 参加讨论

    五 一点补遗及结束语
    结合现状可知,李洱的小说创作已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部分文章角度新颖、论证精彩纷呈(19)。当然,就李洱本人而言,他苦心设定的某些情节或命名仍然未被研究者全部发现,他在《花腔》中“巴士底病毒”以及“粪便学”的命名就可谓一例(20)。除此之外,他在小说、访谈和对话中多次提到的“诗性”一词也没有获得充分的阐释:他在《午后的诗学》借费边之口提到“诗性”,后在一次访谈中指出费边的生活“恰恰没有诗性”;他在对话中反复强调“诗意”与“诗性”的区别,并乐于接受以“诗性”评价他的小说,因为“诗性包含着对复杂的认知”,与“小说的品质高低有着密切关系”。(21)“诗性”概念的提出,为李洱小说在品格方面预设了新的角度,限于篇幅,这里仅以“补遗”的形式、选取《花腔》对其简述,从而使本文同样获取一种“开放的状态”。
    《花腔》中的主人公、革命知识分子葛任,表面上是因一首诗发表过程中的阴差阳错而倍受国共双方的关注、最终死于大荒山,但实际上,他在二里岗战斗战死的错误消息公布于众时就已经死去了。由于革命时代英雄主题对于个体生活具有的历史强制力,葛任的名字一旦被刻上革命的纪念碑,他的命运就已然注定了……而由“葛任之死”引发的所有接近“真实”的努力,都因“真实”像洋葱的核,“中心虽然是空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味道,那层层包裹起来的葱片,都有着同样的辛辣”而最终在叙述中陷入历史的虚幻。
    时常脸红、不合时宜的葛任为《花腔》带来了繁复的结构、坚硬的质地。对于他,笔者一直有着强烈的感受,将其视为革命时代的吴之刚。他的命运本身就是一首悲情、感人而又晦涩的智性诗。越是看透自己的命运,越会产生一种品读的张力,而阅读感受也会随之变得更具层次感。《花腔》有着纯文学本质上固有的“诗性”:“诗性”的作品从不排斥诗意,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厘清。“诗性”实践了李洱小说关于难度的追求,呈现“诗性”的具体实践方式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暧昧的午后”,对李洱的小说有所期待……
     
    注释:
    ①李洱:《九十年代写作的难度——与梁鸿的对话之四》,《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186页。
    ②(17)李洱:《写作的诫命》,《作家》1997年第5期。
    ③(11)(16)李洱:《“日常生活”的诗学命名——与梁鸿的对话之一》,《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105、89页。
    ④具体可参见李洱《问答录》中收录的文章,和他与批评家梁鸿的四个“对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⑤李洱:《破镜而出》“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⑥⑧李洱:《“异样的真实”和“二手的虚无”——与魏天真的对话之二》,《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23、222页。
    ⑦张钧:《知识分子的叙述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李洱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张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⑨[美]克利安思?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新批评”文集》,赵毅衡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⑩李洱:《虚无与怀疑语境下的小说之变——与梁鸿的对话之二》,《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
    (12)尹建民主编《比较文学术语汇释》之“反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13)[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14)[加]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李杨、李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15)关于“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本文主要依据《李洱作品目录》(《小说评论》2006年4期),而具体的作品,主要依据“李洱作品系列”八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18)李洱:《“倾听到世界的心跳”——与魏天真的对话之一》,《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
    (19)关于李洱研究文章较具代表性的可列举陈晓明:《后历史的焦虑——评李洱的〈遗忘〉》,《大家》1999年第4期;王鸿生:《被卷入日常存在——李洱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敬文东:《历史以及历史的花腔化——评李洱的〈花腔〉》,《小说评论》2003年第6期;等等。
    (20)李洱:《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与梁鸿的对话之三》,《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38页。
    (21)分别见张钧:《知识分子的叙述空间与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李洱访谈录》,《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张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李洱:《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叙事——与梁鸿的对话之三》和李洱:《“异样的真实”和“二手的虚无”——与魏天真的对话之二》,《问答录》,李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57~158、2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