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怀旧”何以成为“先锋”——以余华《古典爱情》考证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 李建周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李建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余华的《古典爱情》是一篇经典化程度较高的小说,1999年出版的法文版小说集,2005年出版的越南文版小说集,以及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都曾以《古典爱情》为名。笔者所在大学用的乔以钢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B卷),在余华的小说中仅选《古典爱情》一篇,教学中自然是绕不过去的。在当代文学史教学中,余华通常被列入“先锋名单”。《古典爱情》也通常在“先锋”的阐释框架中获得经典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时常感到困惑:小说的实际阅读效果似乎和“先锋”二字相去甚远。随着教学遍数的增加,这种困惑也在不断加深。
    这样的文学史疑惑恐怕不是仅以文学自身的逻辑能解释清楚的,而回到80年代多层化的文学现场,在更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关系中解释,恐怕是较为稳妥的方式。佛克马与蚁布思在讨论文学经典化时,强调了文学阅读成规的重要影响,认为即使那些“由于其形式和主题上的特点”而极其重要的文本,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相脱离”。他们认为被经典化的文学作品经过“数次编码”而具有一种含混效果,存储了大量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①本文无意纠缠于《古典爱情》的文本阐释,而是试图通过对小说周遭历史风景的考证,还原那些被文学史删减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勾勒其被认定为“先锋”的历史路线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