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史诗《莫一大王》为代表的壮族及其他壮侗语民族口头叙事中存在一类特殊的缺憾循环类母题,通过运用“二元对立”与“符号矩阵”的分析方法,揭示此类母题的对立结构,探索其深层意义,并再现其独特的百越文化内涵。 关键词:莫一大王 百越文化 缺憾的循环 作者:李斯颖(1981——),女,壮族,广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壮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一、壮族英雄史诗《莫一大王》的文化语境及其相关母题 在以红水河为中心的桂中、桂西北地区,流传着关于英雄人物莫一大王的英雄史诗。该史诗被视为方国时期壮族先民历史的再现,是对当时百越中西瓯、骆越方国英雄人物的映射。在壮族村寨中,曾多有莫一大王庙。至今在从南丹迁徙而来的龙胜壮族村中,廖姓人家仍在祖先神龛上写上莫一大王之名,给予供奉。间文艺工作者也曾搜到数千行的《莫一大王》口头史诗,它采用七言排歌体形式,押腰脚韵。[1]如今,民间师公教的神职人员——师公仍然在大型仪式上唱诵该史诗篇章。散文体的莫一大王叙述亦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在广西南丹流传的《莫一大王和十二大龙》、广西河池一带的《神牛的儿子莫一大王》、广西河池与柳州一带的《莫一大王的故事》[2]等。 各地流传的《莫一大王》母题较为集中,特色鲜明,主要包括寻牛吞珠、智斗皇帝、入京当官、以手压日、竹鞭赶山、种竹养兵、箭射京城、草木扎兵、不屈飞头、变蜂复仇这10大母题。相似的情节母题还出现在岑逊王、竹王等英雄人物的民间叙事中,如《岑逊王》、《岑逊皇》、《岑逊王的传说》、《岑三爷》[3]等,可被视为莫一大王史诗的异文叙述。史诗《莫一大王》[4]里说,莫一大王从小家境贫寒,幼年时代,他父亲就被催粮的官差打死,丢进深潭里。莫一长大以后,跳下龙潭去寻找父亲的尸体。他在深潭中见到一头水牯牛,那便是他的父亲。水牯牛往他的手上吐出一颗珍珠,被莫一大王吞下。莫一大王从此力大无穷。莫一大王到京城当了皇帝手下的第十三个大王之后,还是想念家乡的父老和妻子。他“白天在京当大王,晚上骑着神马回家乡”。他每晚都回家和妻子住,后来妻子就怀孕了。妻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把莫一大王的鞋子悄悄地藏了起来。莫一大王用泥做成鞋子。他看到太阳已经东升,怕赶不及上朝时间,就用手把它压下去。皇帝知道莫一有神力之后,就想除掉他。莫一跑回家乡,用竹鞭赶山来堵寨,以抵御皇兵。“莫一把鞭拿在手,山山向他来叩头;莫一挥鞭把山赶,山山跑步抢在头。”后因他的母亲无意中道破天机,说出“石头”来,山就停止移动了。莫一夫妻在山上种竹子,竹节里面藏着神兵。等到时间足够,就能够从竹子里出来打败皇兵。但时间未到,竹节里的神兵就被皇帝发现,放火烧死了。莫一大王用剩下的唯一一根竹子做成弓箭,射向京城。第一箭射到城中,第二箭射到宫门,第三箭射中皇帝的洗脸盆,遗憾的是没有把皇帝射死。皇帝派兵讨伐莫一后,莫一寡不敌众,跑到深山的龙王洞里,用草来扎出自己的兵马。但因为莫一大王母亲看到了这些兵马,说他们是些草人,草人兵马就无法再变成真的兵马了。莫一与皇兵大战,寡不敌众边战边退。皇兵设计杀死了他的神马,抓住了莫一。他们把莫一大王的头砍下来,头却飞向天空,大骂皇帝和皇兵。皇兵走后,他的头又飞下来,落到头颈上,完好如初。可惜,莫一的母亲又说人头断了就不能活,莫一就死了。莫一大王的妻子按他的嘱咐,把头密封在缸中,经过四十六天变成了地龙蜂,地龙蜂飞到京城蛰瞎了皇帝的双眼,蛰肿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地龙蜂又繁育出千万子孙,把皇兵赶出了壮族地区。散体《莫一大王的故事》里又说,莫一大王的母亲因为偷偷揭开缸子,用开水往里头浇,飞出来的蜜蜂就只能蛰伤人,而不能把人蛰死。以缺憾悲剧结尾的叙事占多数。 莫一大王的主要母题并非为壮族所独享,它们在其他壮侗语族群的口头传统中也不时出现,如布依族的德者故事、侗族的吴勉故事、仫佬族稼和石览王的传说、毛南族的覃三九和莫六、傣族的布岗等。布依族的德者传说包括制作蜡鞋、拉山、撒豆成兵、马刨并和断头马等母题。德者在布依族各地又被称为“得者”、“麦得者”、“极事”、“金竹师”等。据说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北面的关索岭有座德者的大庙,庙中塑有德者与其母金身。[5]侗族民间有英雄人物吴勉的传说和歌谣。吴勉被认为是明朝洪武年间侗族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在明史中被称为“吴面儿”。《吴勉的故事》里包括了呼风唤雨、剪纸成兵、塞河断流、赶山御敌、箭射千里等内容。[6]毛南族师公不但敬奉莫一大王,还敬奉莫二、莫五和莫六等。德宏傣族的《布岗和朗比昂的故事》也描述了傣王布岗在竹节里面养有兵马,纸箱里还有纸做的兵马,可惜天机泄露,时辰未到,汉人祈求下雨打湿了兵马,傣王射出的箭也没有射死人,傣王被抓住了。但却杀不死,被埋在鹅卵石中,最后还是升了天。[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