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刘思谦:《性别视角的综合性与双性主体间性》,《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刘思谦、屈雅君等:《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洪、乔以钢等:《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性别审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杨联芬:《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在台湾出版时,名为《才女彻夜未眠:十七到十九世纪的中国女性小说》(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汇群:《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周巍:《技艺与性别: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刘淑丽:《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珏玶:《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乔以钢:《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⑤杨联芬:《晚清女权话语与民族主义》,《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年第1期;董丽敏:《民族国家、本土性与女性解放运动——以晚清中国为中心的考察》,《南开学报》2008年第4期;刘慧英:《“妇女主义”:五四时代的产物——五四时期章锡琛主持的〈妇女杂志〉》,《南开学报》2007年第6期;夏晓虹:《晚清女性典范的多元景观——从中外女杰传到女报传记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王绯:《20世纪初:中国女界新文体》,《南开学报》2008年第6期;刘堃:《晚清的女性教化与女性想象——以〈孽海花〉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马春花:《被缚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齐鲁书社2008年版;周瓒:《翻译与性别视域中的自白诗》,《当代文坛》2009年第1期。 ⑥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该书原为英文著作,书的原名为Revolution Plus Love,2003年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 ⑦王宇:《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郭力:《女性家族史:生命经验的“历史化”书写》,《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刘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性别权力——以茅盾的女作家作品论为例》,《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⑧林丹娅:《作为性别的符号:从“女人”说起》,《南开学报》2010年第6期;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中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南开学报》2006年第6期;郭冰茹:《“新家庭”想象与女性的性别认同——关于现代女性写作的一种考察》,《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李蓉:《性别视角下的疾病隐喻》,《南开学报》2007年第6期;董丽敏:《身体、历史与想象的政治——作为文学事件的“50年代妓女改造”》,《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陈惠芬:《空间、性别与认同——女性写作的“地理学”转向》,《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周瓒:《网络时代的女性诗歌:“击浪”或“畅游”?》,《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⑨艾晓明主编《20世纪文学与中国妇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林晨:《晚清末期的文学行旅与女性形象》,《南开学报》2010年第4期;荒林:《重构男权主体政治的神话——〈狼图腾〉的三重表意系统及其男权意识形态》,《文艺研究》2009年第4期;樊洛平:《台湾新世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态势》,《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 ⑩杨联芬:《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胡适、鲁迅与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两个维度》,《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林丹娅:《“私奔”套中的鲁迅:〈伤逝〉之辨疑》,《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陈千里:《因性而别: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冲突书写》,《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张凌江:《拒绝母职——中国现代女作家革命书写主题探微》,《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张凌江:《“革命减爱情”——现代女作家革命主题文学书写侧论》,《南开学报》2010年第6期;林幸谦:《濡泪滴血的笔锋——论石评梅的女性病痛身体书写》,《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贺桂梅:《“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11)王侃:《历史·语言·欲望: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主题与叙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降红燕:《内聚焦在女性小说中的运用及其文化意味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沈红芳:《王安忆、铁凝小说叙事话语的差异》,《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李萱:《作为救赎功能的梦幻叙事模式——以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小说为中心》,《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2)刘思谦:《生命与语言的自觉——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主体性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林丹娅:《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杨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周红莉:《论1990年代后新海派女性散文》,《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程国君:《论台湾女性散文的诗学建构》,《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3)吴思敬:《从黑夜走向白昼——21世纪初的中国女性诗歌》,《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罗振亚、卢桢:《性别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新诗》,《南开学报》2009年第2期;霍俊明:《1989~2009:中国女性诗歌的家族叙写》,《南开学报》2010年第2期;张晓红:《互文视野中的女性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吴玉杰:《女性戏剧的审美建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苏琼:《性别、历史的戏剧表述》,《戏剧艺术》2009年第4期;潘超青:《中国女性剧作主体性与悲剧审美的生成》,《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5)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钱虹:《文学与性别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程箐:《消费镜像: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黄玲:《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林树明:《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林树明:《中国大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应》,《南开学报》2009年第2期;林树明:《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性别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7)林丹娅:《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黄晓娟:《双重边缘的书写——论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钱虹:《中国现代女性和香港“才女”小说之比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3期。 (18)[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吴新云:《双重声音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周瓒:《翻译与性别视域中的自白诗》,《当代文坛》2009年第1期。 (19)季进、余夏云:《“她者”的眼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形态》,《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 (20)林树明:《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王春荣、吴玉杰:《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赵树勤:《误区与出路: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反思》,《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宓瑞新:《“身体写作”在中国的旅行及反思》,《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4期。 (21)乔以钢:《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的初建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董丽敏:《历史语境、性别政治与文本研究——对当代“女性文学史”写作格局的反思》,《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王春荣:《同一个声音,不同的话语形态——“中国妇女文学史”源流考察》,《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22)李玲:《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南开学报》2007年第4期;董丽敏:《性别研究:问题、资源和方法——对中国性别研究现状的反思》,《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