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学领域的性别研究实践:2006—2010(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乔以钢 参加讨论

    四跨文化视野中的性别理论批评
    尽管多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知识生产角度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从社会接受与转化的角度看实际作用仍很有限。在“后女性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在文学及文学研究日益边缘化的挑战下,立足中国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女性主义批判视角确属必要。有鉴于此,林树明《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启示》一文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指出“后女性主义”弱化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强调妇女在既定性别秩序内的享受在文学批评方面缺乏深刻而缜密的理论建树;但它对某些偏激的女性主义批评有警示意义。在《中国大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应》一文中,林树明对接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而产生的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态势做出判断,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国内女性主义批评与西方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并呈现出“阴阳互补”的跨性别对话特征,在世界学苑独树一帜。他的《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性别视角”》一文系统评述西方较早在文学研究中贯穿性别意识的男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与批评实践,指出其对我国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诗学建构的积极意义。这些研究立足学科理论前沿,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倡导重视兼收并蓄的“性别诗学”的建构。(16)
    文化背景的多重性,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不同国家与地区文化形态与母体文化的整合,使女性形象内涵有着无穷的可塑性,又为文本的多样解读提供了可能。林丹娅《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认为,以汉语与性别作为特征的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表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图像,置身于文化、国家、性别“三维”空间中,女性形象既充分呈示她兼收并蓄的活力,又可能陷入混沌难解的尴尬身份中。黄晓娟《双重边缘的书写——论马来西亚华文女性文学》分析了发展迅速的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创作,指出华裔女性作家的双族性、多地域经历使她们成为了双文化或多重文化人。本土性与华族性的交融在发展中逐渐变得广阔而丰厚,在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传达出马华女作家的现代生命意识和深层文化体验。(17)此期,有关海外华文女作家创作研究的论文大量涌现,分别涉及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女作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成果在研究中借鉴了性别视角。五年间,仅以“严歌苓”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即达570篇。
    在性别研究成果的译介及译介学研究方面,这一时期也有成果出现。宋素凤翻译出版了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的重要著作《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并撰文介绍巴特勒影响深远的“性别操演”理论以及以戏仿/恣仿为形式的颠覆政治。吴新云《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译介学视角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分析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译介和应用过程中的“原件失真”现象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审视和阐发东西方交流中信息的传播与变化过程的文化蕴含。周瓒《翻译与性别视域中的自白诗》以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女性诗歌”为考察对象,对批评界有关中国女性诗歌是受美国自白派影响的产物这一批评思路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作者从性别研究和翻译研究的角度提出,中国当代女诗人翟永明受到包括希尔维亚·普拉斯在内的若干外国诗人的汉语译本的激发,创造性地写作了《女人》组诗,从而带动了当代女性诗歌热潮的发生。当代中国的自白诗不仅在女诗人那里得到发挥,同时也在部分男诗人的创作中得到呈现,并得到当代英语诗人的继承与拓展。(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值得注意的成果。季进、余夏云《“她者”的眼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形态》一文,就其中所蕴含的性别立场以及女性主义的理论和话语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