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例如张高评《宋诗之传承与开拓》将翻案诗分为四大类:当句之翻叠、上下句相翻、前后章相反、用典式翻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周裕锴《禅宗偈颂与宋诗翻案法》一文将诗歌的翻案法分为两种类型:用事类的翻案和沿袭类的翻案。(《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②其中有云:“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 ③《杨朱歌》云:“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匪佑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知之乎。”此是杨朱为其将死之友季梁所做之歌。诗中对诸多公众观念,如天可佑人、人自作孽、医巫之作用等都进行了翻案。 ④本文所引唐诗均据《全唐诗》,所引宋诗均据《全宋诗》。 ⑤程千帆先生《相同的题材与不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一文对此进行论述,见《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⑥《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⑦具体论述可参樊锦鑫《俄国形式主义论陌生化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湖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 ⑧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理论借鉴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对抗机制和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将影响研究从起源研究的传统角度转到作者之间对立引起焦虑的心理分析角度。布鲁姆用“影响的焦虑”这一独特的心理学视角阐发了关于文艺传统与创新的观念。而这一心理学视角,用来解释翻案诗作者的创作动力,尤其恰当。 ⑨对此布鲁姆提出了“误读”这一理论,是指后来诗人对前辈诗人的“修正”。具体论述可参[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页。 ⑩钱志熙《杜甫诗法论探微》:“而杜甫则是第一个提出诗歌之‘法’,从而直接开启了传统诗学的诗法论,从理论方面来讲,是传统诗法论的奠基者。”(《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陶水平《简议王夫之“诗法”论的诗学理论价值》:“在诗歌创作领域,较早提出诗歌创作之‘法’是盛唐时期或曰由盛唐开始转入中唐的杜甫。”(《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1)“尽管杜甫对法的范畴没有进行理论阐述,但他以严谨的法度意识,建构了诗法理论的基础,一个诗法体系。其独具形态的诗法学,对诗法的重视体现了对形式的高度自觉。”(徐向阳《理论的旅行:中国诗法知识谱系论》,《山花》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夏僎.尚书详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622. [2]赵翼.瓯北诗钞[M].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三年石印本,1924. [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463. [4]杨万里.诚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1. [5]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3. [7]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6. [8]张福勋.诗用“翻案法”[J].文史知识,1996,(1):97-98. [9]张小丽.腾空翻案,机杼别出——论宋代咏史诗的翻案法[J].中国韵文学刊,2007,(4):40-44.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陆机.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62. [14]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62. [15]贺裳.载酒园诗话[M].清康熙刊本. [16]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34. [17]霍松林.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68. [18]顾嗣立.寒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6. [19]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08. [20]赵翼.瓯北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3. [21]谢枋得.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0. [22]严有翼.艺苑雌黄[M].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348. [23][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 [24]杨庭曦.影响的焦虑与互文性[J].现代语文,2008,(6):121-122. [25]胡应麟.诗薮·内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91. [26]蒋士铨.忠雅堂诗集[M].清嘉庆间刻本. [27]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90. [28]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9]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8. [30]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69. [31]赵翼.瓯北集[M].嘉庆寿考堂本. [32]李东阳.麓堂诗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 [33]杜甫.杜工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6. [34]蒋寅.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J].文艺研究,2000,(6):68-74. [35]周裕锴.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J].文学遗产,1995,(6):64-74. [36]李壮鹰.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9. [37]黄庭坚.山谷题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1. [38]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51. [39]钱志熙.杜甫诗法论探微[J].文学遗产,2001,(4):56-68. (责任编辑:admin) |